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蓑蛾科的一個物種。危害梅花等植物,成蟲前翅黑色,后翅銀灰色,有光澤。幼蟲體長8毫米,乳白色,中、后胸背面硬皮板褐色,分為四塊,中間兩塊大。卵橢圓形,米色。蛹體乳白色,紡錘形。護囊長約10毫米,囊表附有細碎葉片和枝皮,囊口附近有絲一條。
為害特點<br>初孵幼蟲借風吐絲擴散。先吐絲營造護囊,后負囊行走與為害,護囊隨幼蟲長大而加大。晝伏夜出。發生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影響綠化效果。
生物特性<br>一年發生2代,各代幼蟲分別在5月中旬至6月初、9月中旬至10月初發生,初孵幼蟲能吐絲隨風遷移。
幼蟲<br>肥大,胸足和臀足發達,腹足退化呈蹠狀吸盤。幼蟲吐絲造成各種形狀蓑囊,囊上粘附斷枝、殘葉、土粒等。幼蟲棲息囊中,行動時伸出頭、胸,負囊移動。
卵<br>小窠蓑蛾的卵黃色,橢圓形,直徑約0.3毫米。
成蟲<br>成蟲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動,靠性引誘物質尋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產卵,雌蟲產卵后干縮死亡。幼蟲多在孵化后l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殼,后爬上枝葉或飄至附近枝葉上,吐絲粘綴碎葉營造護囊并開始取食。幼蟲老熟后在護囊里倒轉蟲體化蛹在其中。
防治方法<br>冬季修剪時摘除蟲袋。利用其趨光性,可采取燈光誘殺成蟲。在幼蟲發生期用藥防治,可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稀釋液、50%殺螟硫磷乳油500倍稀釋液、20%克螨蟲乳油1000倍稀釋液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