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島生物區系的起源
中國海南島的生物區系起源是一個引人探索的基本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朱華研究員在研究中國海南島植物區系的基礎上,系統評述了至今各學科涉及海南島及其生物區系起源的理論和例證,并提出了海南島生物區系起源與演化的時間節點。
地質學研究提出海南島在始新世時曾連接著越南和廣西,后來發生了向東南的移動,并在中新世,約在1500萬年前到達了現在位置的觀點;古地磁學研究提出在海南島在晚白堊世至新生代早期位于比現今高7個緯度的位置,然后向東南位移并發生了14.1±5.5o的逆時針旋轉。對海南島的野生種子植物區系的研究發現它僅有7個特有屬和約10%的特有種,非常低的特有性反映了它不具島嶼植物區系特征,卻有明顯的大陸植物區系特點。海南島與周邊植物區系的比較研究顯示它與越南植物區系具有最大的屬的類似性,并具有最高比例的共同特有屬,而與臨接的廣東植物區系具有最低的屬類似性和共同特有屬,據此朱華曾提出海南島在遠古的歷史上曾連接著越南和廣西的生物地理起源觀點。
該研究主要從海南島生物類群的分子系統發育和分子生物地理學研究揭示的生物地理格局例證,發現被研究的類群中,分化時間較早(中新世以前)的屬和種,用海南島在始新世時連接著越南和廣西能較好地解釋,例如在植物類群中,海南島的龍腦香科植物、肉豆蔻科風吹楠屬、原認為海南島的特有屬盾葉苣苔屬和保亭花屬等均顯示出在系統發育上它們與分布在廣西西南部和越南的類群有最近親緣。在動物類群中,如海南黑冠長臂猿,其姐妹類群為分布在越南北部和廣西西南部的東黑冠長臂猿;海南島的洞穴瞼虎屬的種類,與越南北部和中國廣西西南部的瞼虎屬的種類在系統發育樹上聚為同一支;海南特有種海南擬髭蟾、海南琴蛙等都顯示它們與廣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類群具有最近親緣關系;其它如洞穴胸蛛屬、裙弄蝶屬、交脈環蝶屬、韋氏鞭蛛屬等,這些類群的分化均在中新世以前,它們分布格局的形成用海南島在始新世時連接著越南和廣西能較好地給以解釋。對分化時間較晚的類群,如物種的種群和遺傳分化,可用海南島在中新世,約1500萬年前,已與大陸的雷州半島接近及有了密切的陸地連接合理解釋,如海南島有分布的嶺南青岡、臺灣蘇鐵(種群分化時間在50萬年)、白唇竹葉青蛇(種群分化時間在130萬年)、淡水魚海南島寬額鱧(種群分化時間在237.6萬年)等,它們在海南島的種群和遺傳分化,用第四紀海南島與大陸有多次陸地連接而使它們發生基因交流可以合理解釋,但并非演化時間晚的種下水平的遺傳分化案例都是如此。
海南島古植物學研究顯示在晚始新世時它可能具有一個亞熱帶-暖溫帶氣候環境和亞熱帶性質的植物區系,而現今的海南島具有熱帶氣候和熱帶性質的植物區系和熱帶雨林植被,海南島的植物區系和植被發生了由亞熱帶到熱帶的演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海南島在地史上發生了南移。
海南島的生物地理起源及海南島本身的起源有著復雜的地質背景,不同生物類群的演化時間也各有不同,要徹底證實海南島及其生物區系的起源和演化歷程,需各學科綜合深入探討。
該文以“中國海南島生物區系起源的新認識”和“New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andevolution of the flora and fauna of Hainan Island,China”為題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上。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