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口紅樹林生態修復監測項目啟動
近日,由廣東省深圳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處、深圳大學、紅樹林基金會(MCF)共同主辦的“深圳河口紅樹林生態修復監測項目啟動會”在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舉行。圍繞深港合作促進大灣區的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及監測工作,與會的線上線下專家學者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合作愿景,大家一致表示要加強合作,把深圳灣這塊候鳥遷徙寶地保護好。
深圳灣紅樹林濕地是深圳和香港兩個現代化城市間的一片綠洲,是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擁有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級紅樹林保護區的唯一重要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國際研究與保護意義,每年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近十萬只遷飛水鳥提供優質的越冬和中轉站的棲息地。由于氣候變化、城市擴展以及外來紅樹植物的入侵等多方面影響,深圳灣濕地面臨著多種已有或潛在的威脅,如外來紅樹植物侵占灘涂、鄉土紅樹林結構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
2017年至2021年,為保護深圳灣紅樹林濕地生態安全,在深圳市各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紅樹林基金會(MCF)開展了有關外來紅樹治理更替等生態修復工作。截至2021年10月,共計治理外來紅樹海桑屬植物約15公頃,為本土紅樹植物生長和水鳥提供生存空間,提高區域整體生物多樣性。同時,聯合深圳大學等深港兩地高校積極開展長期動態監測,及時跟蹤和調整生態修復方式。
修復工作開展后,深圳河口吸引了大量水鳥停歇棲息,項目地周邊先后記錄到豹貓、歐亞水獺和小靈貓等國家級保護動物。
據了解,紅樹林濕地是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其生態修復成效需要通過長期的科學監測和綜合評價。“深圳河口紅樹林生態修復監測”項目是基于深圳河口開展的外來種海桑屬紅樹林的相關生態管控的修復工作,結合首期三年半的長期動態監測,構建生態監測數據庫,將系統分析深圳河口紅樹林修復區域的生態理化環境、水文動力、生物多樣性等動態特征,及時掌握區域紅樹林生態修復的效果和不足,形成系列監測報告及修復技術參考標準和修復效果評估方案,力爭為紅樹林生態修復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也為建立科學有效的紅樹林生態管理措施提供深圳示范案例。(江堂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