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人類現今面臨的環境問題是嚴峻的,伴隨著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影響,《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指出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1℃。這種影響是相互的,環境變化不斷影響物種發展,物種發展也會發作用于環境問題。
1980年提出的“生物多樣性”一詞,內容包括多樣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和物種本身所含有的遺傳資源。從動物、植物、微生物,到陸地、海洋等生態系統,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范圍。生物多樣性三大主要組成部分——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這個詞提出的背后蘊含的意義在于,科學界開始從強調保護某一個瀕危物種,到更加清晰認識到地球生態環境需要生物的多樣性。物種之間存在著共生、競爭等復雜的關系,正是因為這樣的復雜關系才得以讓我們的生態系統維持健康。越來越多國家也開始認識到保護生態多樣的重要性。
我國是世界上12個生物多樣性特豐國家之一,特有屬、種繁多,如大熊貓、白鰭豚、水杉、銀杏都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中國還有豐富的陸生生態系統和海洋與淡水生態系統。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
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因素有生存環境變化、過度開發、污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考驗主要取決于不同物種的遷徙能力和適應更加極端氣候條件的能力,因此有合適的棲息地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為此我國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創造性設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提升了生態系統質量。通過特色生物資源開發、企業合作共建、合作社托管分成等多種模式,不斷探索出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的新路子。
我國還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緩氣候變化,在制定碳中和行動方案中,把保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作為重要內容。我國同樣將農業、生態和城鎮統籌考慮,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讓改善生物多樣性與強化糧食安全得以并行。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