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水禽:赤頸鴨
認識水禽:赤頸鴨
、
赤頸鴨(學名:Anas penelope)赤頸鴨是雁形目鴨科鴨屬鳥類,俗稱紅鴨。雄鳥嘴灰色,先端黑色;頭和頸紅褐色,前額黃色;背和兩脅灰白,且具暗褐色波狀細紋;翅上覆羽白色,飛行時可見白色覆羽和綠色翼鏡。雌鳥大致為黑褐色,翼鏡暗灰褐色。赤頸鴨分布于歐亞大陸的北部、歐洲南部、非洲東北部與西北隅、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與緬甸的北部、中南半島、日本和菲律賓。在中國見于臺灣、廣東、海南島、云南和西藏南部。棲息于大河或湖泊附近。繁殖期成對活動,其余時間結群活動。平時喜在淺水中覓食,以谷類和水生植物為主,亦吃各種甲殼動物、貝介類和昆蟲等。繁殖期為5-7月。以干草和絨羽在水邊草從中做巢。1年繁殖1窩,每窩產7-11枚。孵化期為22-25天。早成鳥。
識別要點:赤頸鴨雄鳥額至頭頂乳黃色或棕白色,其余頭部和頸棕紅色,綴有少許黑色斑點,尤以臉部和眼眶后較多。上體灰白色,密雜以暗褐色波狀細紋,尤以肩部顯著。腰以下黑斑細微而不顯,更顯白色。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而具白色蟲蠹狀斑,初級覆羽暗褐色,其余覆羽純白色,大覆羽具黑色端斑;翼鏡翠綠色,前后邊緣襯以絨黑色寬邊。初級飛羽暗褐色,三級飛羽特形延長,第一枚暗褐色,外翈具寬闊的白色邊緣,形成翼鏡內側寬闊的白邊,其余三級飛羽外翈絨黑色,并具有白色狹邊,內翈暗褐色。尾羽黑褐色,較長的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絨黑色。頦和喉的中部暗褐色,胸及兩側棕灰色,胸前部綴有褐色斑點。腹純白色,兩脅灰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而密雜以淡褐色細紋。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雌鳥頭頂和后頸黑褐色,滿雜以淺棕色細紋,頭和頸兩側棕色,綴有細小褐色斑點。上體暗褐色,背具淡褐色羽緣。肩羽緣棕色,腰羽緣灰白色,尾外側羽緣白色。翅上覆羽大多淡褐色,飛羽黑褐色,具白色邊緣,尤以三級飛羽白邊最著。次級飛羽上的翼鏡灰褐色,前后及內側均具白邊。頦、喉污白色,密布褐色斑點。胸及兩脅棕色,具不甚明顯的暗色斑,腹白色,尾下覆羽和翼下覆羽以及腋羽白色而具褐色斑。虹膜棕褐色,嘴峰藍灰色,先端黑色,跗蹠鉛藍色,蹼和爪黑褐色。
生活習性:遷徙。每年3月末至4月初從南方遷到華北和東北南部,4月中下旬到達東北北部,其中部分留下繁殖,部分繼續北遷。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已大量從北部繁殖地遷到東北南部和華北一帶,并陸續往南遷徙,一直持續到11月初還見有部分個體滯留于東北和華北。遷徙時結成群,常排成一條線飛行甚快。
習性。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也和其他鴨類混群。善游泳和潛水。高興時常將尾翹起,頭彎到胸部。飛行快而有力。有危險時能直接從水中或地上沖起,并發出叫聲,響亮清脆。赤頸鴨雄鴨發出悅耳哨笛聲whee-oo,雌鳥為短急的鴨叫。
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常成群在水邊淺水處水草叢中或沼澤地上覓食眼子菜、藻類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也常到岸上或農田覓食青草、雜草種子和農作物,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
保護現狀: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https://mp.weixin.qq.com/s/2YdlGA1uZxIPvssLnXddCA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