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島蝮,旅順蛇島的唯一主人
蛇島蝮-我國的特有種,主要分布于遼寧省的蛇島,大連市北面的瓦房店和沈陽市附近的千山有小量分布。蛇島又名小龍山,以盛產蝮蛇而得名,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渤海中,大連市旅順港西北約25海里,方位是東經120°59′,北緯38°57′。該島離大陸最近距離7海里,面積0.7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5m。年平均氣溫10℃,無霜期190天左右,年降水量約600mm。
中 文 名:蛇島蝮
俗名別名 蝮蛇、貼樹皮、黑眉蝮。
英 文 名 Chinese Pit-Vipers
拉丁學名 Gloydius shedaoensis
中文俗名:黑眉蝮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Zhao,1979
地理分布 中國大陸的特有種,主要分布于遼寧省的蛇島,大連市北面的瓦房店和沈陽市附近的千山有小量分布。
蛇島蝮繁殖方式:卵生。8~10月上旬見到交配,8~9月產仔蛇2~7條,初生仔蛇全長255~292毫米。全長達到600毫米時,性成熟。
習性多潛伏于灌叢下、枯草邊、石板下或巖縫中,白天常爬上欒樹、小葉樸、黃榆、葉底株、胡枝子等樹干等候捕食。11月到翌年4月為冬眠期。4月中出蟄,5月前后大量捕食,形成活動高峰;7月前后,可能由于島上食物缺乏,潛伏于石板下或亂石縫中,處于蟄伏狀態;9~10月前后又大量捕食,形成第2個活動高峰。在活動季節,每天5~10時與15~19時有兩個活動高峰。季節活動與晝夜活動的高峰,都與主要食物對象鳥類的大量出現相應。
蛇島蝮體形特征:全長可達800毫米。體型粗壯,頭略呈三角形,有頰窩,眼后斜向口角有一細窄的黑褐色眉紋,其下緣鑲有一極細的灰白色線紋;軀尾背面灰褐色,有一列暗褐色的“X“形斑。軀干中段背鱗23行,腹鱗150~164,尾下鱗32~47對,眶后鱗常為2枚,眶下鱗基本上位于眼下方。
蛇島蝮食性:吃小鳥,偶亦發現吃鼠類。幼蛇吃蜈蚣,鼠婦等節肢動物。
物種信息:對應于前半段腹鱗的背鱗25~23行,各鱗均具棱,但最下一行僅有部分鱗片微棱;黑色顳紋較窄,僅占大型顳鱗的上半部分,其上緣無白線鑲邊而下緣具明顯的3段稍彎曲白邊;兩側上唇鱗均8枚,有時有一側為7或9枚;體背中段具X形深色斑紋;生活時舌呈黑色。
蛇島有植物二百多種,昆蟲和鳥類各一百多種,無兩棲類,除蛇島蝮蛇外無其它爬行類。一些小型鳥類是蛇的主要食物。每逢5月和9月前后,有大量遷徒鳥類來到時,蛇大肆活動。從11月中旬至翌年的4月中旬,蛇進入天然巖洞中冬眠。在島上無天敵。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