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與德爾塔首次交鋒的背后
6月26日,廣東省廣州市宣布中風險地區清零。至此,全市均為低風險區。自5月21日以來,廣州接受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在全國首次與新冠病毒德爾塔(Delta)變異株交手的過程中,廣州焦慮過,疫情初期也似乎陷入了管控風險與保持城市活力的兩難境地。
如何在降低防控風險的同時,盡量減少對一個超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市民生活的影響?站在新增病例持續多天為零的今天,回看廣州所走的每一步,都極為不易。
01
德爾塔來了
初夏的一天清晨,素不相識的郭阿婆和宋阿婆因為喝早茶,活動空間交疊在了廣州市荔灣區康王中路一家坐落于二樓的早茶店——“又一間茶點軒”。
“又一間”店面不大,座位緊湊,排隊等座是常事。不過,熟客郭阿婆有自己的專屬座位,靠近收銀臺的一張大圓桌。
與郭阿婆不同,宋阿婆并不經常來這。這次雖然與郭阿婆隔了三四張桌子,但是,在三四個小時漫長而悠閑的早茶時光里,雙方多次擦身而過。其間,兩人還曾共用洗手間約1分鐘。也正是這短暫的交集,將兩位阿婆連接在了一起。
3天后,郭阿婆確診。同一間店里用餐的人,包括宋阿婆、餐廳服務員也被感染。隨后,更多病例被確診。阿公、阿婆們穿梭其間的多家早茶店、茶餐廳也成了疫情的“放大器”,讓傳播鏈條越來越長,被感染者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科學證據將很多陌生人串在了一起。截至6月27日24時,廣州市及其關聯疫情累計報告感染者167名,已檢測的基因測序結果高度同源,均為德爾塔變種。
“傳播速度快,是此次疫情和以往疫情最大的不同。傳播力強,體現在通過吃一頓飯,短暫的非直接接觸就可以造成病毒傳播。”5月27日召開的廣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德爾塔傳播的特點。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共記錄了10種新冠病毒變種,包含4種“須關切變種”,德爾塔正是其中之一。6月14日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英國愛丁堡大學牽頭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蘇格蘭的感染病例后發現,與感染了于英國最早發現的阿爾法(Alpha)變異毒株的人相比,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人群住院風險要高出1倍。
德爾塔的威力在臨床上也表現明顯。“與以往國內發生的20多次局部聚集性疫情相比,廣州此次疫情在臨床表現上有幾方面新特點:病毒傳播力強、更加適應人體、復制快、體內載量高,病人轉陰速度慢、治療時間長、容易出現重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專家具體解釋說,第一是重型和危重型比例偏高,重型、危重型比例超過了15%。第二是患者體內病毒載量極高。第三是患者核酸轉陰時間長。截至6月11日,收治的138位病人中只有7人連續兩天核酸陰性。第四是中老年人比例超過50%,他們一般伴隨不少基礎病,治療難度大。
此次迎戰德爾塔,中西醫緊密結合。
西醫方面,主要采取保障病人抵抗力、營養支持、免疫調理等辦法綜合對癥處理,如果出現重型和危重型情況,進行積極氧療、呼吸支持。對重型、危重型病人采用血漿、單克隆抗體產品,使血內抗體迅速增高,而抗病毒藥物使用較少,以減少毒副作用。
中醫則采用“一人一策”。專家表示,德爾塔突變株的主要病機是濕、熱、毒。中醫師每天以清熱、化濕、解毒方案治療病人,并配合中成藥。一旦判斷病人有可能向重癥發展,即加大中藥用量,增至一天兩服中藥,6小時一次湯藥。有多名重癥傾向病人按此治療,成功阻斷病情惡化并退燒,轉出ICU。此外,對于發燒病人要及時給予扶正,主要采用西洋參;對重癥患者治療以補氣回陽藥物為主,為現代醫學爭取更多救治時間。
截至6月27日,廣州疫情中的危重癥和重癥患者全部清零。
02
風暴眼
德爾塔很活躍,從早茶店一路“沖進”多個社區。宋阿婆家所在的荔灣區白鶴洞街道廣船鶴園小區就是其中之一。一旦疫情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控制難度隨之變大。
工作組專家做了一個分析,截至6月15日24時,廣州市累計報告147例病例,主要分布在荔灣區。其中,白鶴洞街道有83例,占總報告病例數的56%,明顯高于其他街道,呈現明顯區域聚集性。白鶴洞也因此成為廣州疫情中一個風暴眼式的存在。
在廣州本地人看來,荔灣區老而舊。僅僅3.1平方公里面積的白鶴洞街道,屬于“城中村”,人口7萬多,且構成復雜。以廣船鶴園小區為例,這里住宅密集,一個小區有50多棟樓,且居民多為船廠職工,彼此熟絡,經常串門、聊天,也讓病毒傳播有了可乘之機。
首例確診病例報出后的第7天,專家們走訪了多個社區。有一位專家去的是白鶴洞街道的鶴園小區和鶴平社區。他發現,除了病例所在單元樓是相對封閉管理,理應嚴格管控的其他單元樓的居民要么可以自由出入小區,要么可以在小區內自由活動。
“鶴園小區是個基本自給自足的區域,小商店、小超市、體育場館、理發店、藥店、飯店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居民共同暴露機會非常多,導致密切接觸者排查難度大。如果封鎖管控措施不及時,很容易造成社區傳播。”專家們一起將問題反饋給了市政府。
這個發現為5月29日廣州市將白鶴洞街道定為中風險區并及時調整管控措施提供了現場依據。這一天,廣州市發布13號通告,荔灣區海龍街、白鶴洞街、中南街、東漖街、沖口街5個街道被列入嚴格管控重點區域,所有人員以居家為主,該區域內地鐵“只出不進”、公交“只下不上”。
不過,對當時的白鶴洞而言,僅僅“封控”并不夠。
5月30日晚10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帶領工作組的另一組人員抵達廣州。一出機場,他們直奔廣東省政府會議室,在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的會議中,大家形成了“先讓城市安靜下來”的共識。
5月31日中午,荔灣區發布通告,白鶴洞街從“封控”轉為“封閉”,全域實施封閉式管理,關閉區域內所有公共場所,禁止人員進出,必須做到足不出戶,日常必需物品由屬地街道配送。
“龍舟水”猛下的6月第一天,汽車駛過荔灣區鶴洞路,積水翻滾,不見往日的車來車往。緊接而來的第二天,荔灣區白鶴洞街、中南街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高風險地區。
“白鶴洞街道全面落實封閉措施,要求所有居民足不出戶,很大程度上可以切斷病毒在戶與戶之間的傳播。”專家說。但是,現實并不樂觀。由于前期居民之間的社區活動未真正休止,6月3日后出現了以家庭內傳播為主、戶與戶間傳播為輔的現象,導致疫情拖尾、延長。事實也證明,從6月3日以后,廣州市新發病例主要以白鶴洞街道居民為主,從某種程度上看,“白鶴洞勝,則廣州勝”。
在幾乎每天下午都會召開的國家、廣東省、廣州市三級調度會上,6月初的氣氛是緊張的,拋問題、找對策。隨著疫情升級,防控加碼成為權衡再三的最佳選擇。6月5日的會上,國家工作組提出了“社區管控方面要進一步嚴格,要徹底”的建議,希望能盡快以小代價換取大收益。此后,社區進入了更為嚴格的管理階段。其中,6月6日起,白鶴洞街道重點風險人群全部轉運到集中隔離點進行管理,涉及2000多人。
在社區防控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與白鶴洞同期的中南街道,曾經也是風暴眼之一。6月1日前,兩個街道的病例數量相當,但是此后,白鶴洞一直有病例出現,而中南街則風平浪靜。在每天晚上8時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例會上,專家們會將每天的工作建議提出來,一起分析、討論、研判形勢。6月10日晚,專家們再次提到中南街,希望能從中找尋到一些線索。
專家們發現,中南街確實不太一樣。“街道的管理者特別有辦法。剛出現病例的時候,他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存在風險的人員進行了分級分類,比如某病例喜歡跳舞,就將其舞伴嚴格管起來;某病例喜歡串門,就將串門的對象嚴格管起來。”專家贊揚他們是在“用最樸素的流調方法”做管理。更絕的是,為了不讓居民隨意出門,中南街規定出門就扣分紅,沒有分紅可扣的,一次罰款200元。
疫情防控衡量和體現的是一個地方的社會治理能力、社區治理水平。中南街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實力,而白鶴洞街道也在一直努力,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03
走出困境
在回顧100多名感染者的軌跡時,專家發現宋阿婆很特殊。
同吃早茶的兩位阿婆,互不認識,座位中間隔著兩排桌子。如果按照當時就餐場景的靜態布局圖,兩人并不存在相互傳染風險,也正因為此宋阿婆一開始并沒有被納入密接范圍。而“出圈”的宋阿婆,也成為引發后續病例的關鍵之一。
疫情防控中的“出圈”,是各方最擔憂的地方之一。所謂“出圈”,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突破自己所處的圈子進入另外一個圈子。之于疫情防控,“出圈”更多指的是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簡稱“密接”)、次密切接觸者(簡稱“次密接”)等管控范圍之外,還存在沒被管起來,但是卻出現了病例的情況。
宋阿婆事件讓國家工作組專家陷入了深思:密接到底應該怎么劃定,如何走出“劃小了容易漏,劃大了不好管”的困境是件棘手的事兒。
德爾塔的特殊性也直接影響了密接的再定義。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這個毒株傳染性有所增強,比普通株高1倍。在疫情早期,10天內發生了5代的傳播,傳播指數達4.04~5.0。按照這樣的指數,要是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的話,根據模型預測,同一時期廣州大概會有730萬人被感染。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要想跑過病毒,時間與距離的把握非常關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中如此定義密接: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癥狀出現前2天開始,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2天開始,與其有近距離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其中,“近距離”是多近或多遠,方案中并沒有答案。
為了能跟上疫情節奏,廣州將感染者的傳染期從病例發病或無癥狀感染者采樣日期進行了調整,不再是采樣前的兩天,而是從前4天開始計算,比國家方案又向前推了兩天。更為重要的是,“按行動軌跡判定密接”的思路同期被固化成了政策,在病例的所有軌跡看完后,再劃定密接圈,而不是靜態畫圈。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按照郭阿婆的行動軌跡來判定密接,那么與其有過空間交集的宋阿婆出圈的可能性就幾乎為零了。
定密接容易,排查密接又是另一個課題。
“疫情防控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您近期曾在防控區域停留過,您的健康碼被賦予‘黃碼’并列為健康排查和管理對象。如您在被賦予‘黃碼’的24小時內未及時檢測或隱瞞謊報,引起疫情傳播或造成傳播風險,將依法追究責任。”5月底的一天,家住荔灣區的菊子忽然發現自己的穗康碼由“綠碼”變為了“黃碼”,“當時真的嚇壞了”。正是在那段時間,廣州市加強了對新冠疫情風險人群的篩查,針對臨近日期停留過重點地區且暫未進行核酸檢測或核酸檢測結果未出的人群,自5月28日起,穗康碼變“黃碼”。菊子收到“黃碼”提醒后,趕緊去做了核酸檢測,“黃碼”很快變回了“綠碼”。
廣州的傳播鏈共有167例,其中廣州153例、佛山12例、湛江1例、茂名1例。其中,沒有癥狀、主動搜索出來的有53例,占31%;而發現的方式中,密接者109例,占了65.27%。
在這之前,排查工作進展并不順利。“公安資源多,但也并不是無所不能。有一次,要求我們24小時內排查28輛公交車上的密接人員。按照100位警察排查一趟車算,需要24個小時,那28輛車,全系統都上,也干不完。”疫情處置過程中,廣州市公安局與疾控部門混編作戰,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說,那時候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排查密接應該有個“輕重緩急”,但是怎么分出“輕”和“重”,“不知道”。
后來,流調專家與公安干警制定出了“圍追堵截方案”,“輕”和“重”一目了然。這個方案里,不同風險的人群又進行了細分,比如“追”密切接觸者與次密切接觸者,“堵”潛在密切接觸者,“截”潛在一般接觸者,“圍”遺漏的風險人群。為了能更快地找到這些人,專家們引入了一個關鍵符號——健康碼“黃碼”,“堵”和“截”的人群被賦予“黃碼”。接下來,與“黃碼”掛鉤的是核酸檢測。通過移動通信大數據,與廣東省推送的核酸檢測結果等防疫大數據信息進行比對校驗,確定“黃碼”人員名單并進行相應賦碼;待“黃碼”人員完成核酸檢測且結果為陰性后,再進行復綠解碼。這一改變打破了原來非“紅”即“綠”的狀態,督促大家自覺地進行核酸檢測,長此以往,政府和公民之間便形成了良性互動。
04 創造紀錄
這一次的廣東疫情處置創造了兩個全國最高紀錄:單月核酸篩查最高人次紀錄和最高日紀錄。
廣東省用一個月完成了超過2億人次的核酸篩查,比廣東省全境的人口還要多,創了單月最高紀錄。而最高日紀錄發生在6月22日這一天,單日的核酸檢測人數超過1800萬人次,此前全國紀錄保持在百萬級水平。另外,廣東省把全國曾經實施的持72小時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低風險地區人員可以外出旅行的標準,進一步縮短到48小時。
這些工作背后,反映的是疫情防控處置一年多以來,全國在實驗室檢測、資源調動與協調、科學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新提升。
一切閃光的背后,都有一群人在負重前行。工作組專家在一個月里,幾乎走遍了廣州所有的核酸采樣點。5月底6月初時,他們發現,幾次核酸采樣的人員數量與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對不上,甚至有時候相差幾萬人。“核酸篩查,不是怕重,而是怕漏,萬一漏采的人恰恰是感染者,怎么辦?”因此,摸清底數,是國家工作組對核酸篩查提出的第一個要求。
摸底的過程,廣州市做得很迅速,也很辛苦。這項工作是點對點核對的笨功夫,枯燥而繁瑣。公安、社區、街道等社區的網格員們一個街道、一個社區、一個樓層地挨家挨戶逐一核實。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廣州常住人口為1867.66萬人。6月4日—6日,廣州完成的第一輪核酸采樣數是1869.67萬人份——3天,廣州完成了全市人口的核酸采樣。
“在這次全員核酸篩查工作中,盡管問題不斷從一線傳回,比如部分采樣點進度較慢,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收到的樣本數超出自己的檢測能力,信息系統崩潰。但是,所有工作者緊張有序,不斷溝通、協調,4天零7小時內完成的數量達到2149.3萬人,單日最大核酸采樣人數超過1082萬,單日最大核酸檢測人數超過658萬。”該專家說,后續廣州市又在6月9日—10日開展的第二輪和6月12日—13日的第三輪篩查中,范圍逐漸縮小,以集中資源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進行更快速、更準確的檢測。
病毒總是要鉆那個小概率的空子,因此核酸檢測也是一項需要精摳、細琢的工作,工作組與省市政府一起一個點、一個點地盯。比如,在開始采樣前,就要求做好采檢匹配工作,實行動態調度,備有一組人專門做這項工作,明確各采樣點樣本的檢測機構,采樣點應保持每2小時收一次樣等。經過多方努力,采檢匹配得到優化,檢測時效大幅度提升,從采樣到結果上報,大規模篩查24小時內完成率從初期的不足50%提高到90%左右,重點人群12小時結果上報率從初期的40%提高到90%左右。
如此巨型規模核酸檢測,還可以用幾萬名核酸采樣人員忙碌的腳步來丈量。無數個或讓人淚濕衣襟、或讓人嘴角不自覺上揚的故事,讓核酸檢測這件技術活,變得生動起來。
有一個畫面讓專家印象深刻:6月2日,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腫瘤科醫生梁繼珍奉命支援海珠區采樣,正好分配到自己所居住小區。忙碌間,突然看到過來接受采樣的兒子,她很驚喜,想安撫一下幾日不見的孩子,結果脫口而出:“作業寫完了沒?”本來特別高興的兒子哭笑不得。
6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首批人員撤離,是廣州疫情處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的標志。6月27日,廣州首座珠江兩岸人行橋——海心橋迎來了首個周末,截至當天上午10時,接待市民人數已經達到了25622人次,而全天各時段也接近約滿。廣州正在回歸原位,自由灑脫的廣州人已經看到了活力揮手相迎的樣子。
編輯:管仲瑤
審核:閆龑 徐秉楠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