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圓滿收官
8月2日至12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青海師范大學、清華大學、河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陜西省動物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歷時10天,圓滿完成了2022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
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作為保護區年度重點工作,是掌握青海湖自然資源本底的重要支撐。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普氏原羚棲息地和夏候鳥繁殖地植被類型及分布調查;二是夏候鳥繁殖后期種群及主要棲息地生境變化調查;三是普氏原羚繁殖后期野外種群及分布調查;四是黑頸鶴育幼期種群數量及分布調查;五是猛禽數量及分布調查;六是青海湖濕地類型變化調查。
植被調查28個樣點,共測定植被結構樣方29個,植物頻度樣方290個,生物量樣方56個,灌叢及高大草本樣方5個。
夏候鳥繁殖后期共監測24個觀測樣地,26個觀測樣點。按照青海湖水鳥時空和地理分布特性,將監測樣點的棲息地類型分為水鳥遷徙停留地、非集群繁殖地、越冬地、覓食地、集群繁殖營巢地5類;按照生境類型分為河口濕地、沼澤草甸、農田、子湖、淡水湖泊、河流濕地、湖濱鹽沼、河流漫灘、半島、島嶼10個生境類型;按照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保護區外、實驗區與保護區交界5 種類型;按照干擾類型和強度分為放牧、旅游、觀鳥攝影、無干擾和弱、中、強4種類型3個烈度級別。
8月正值普氏原羚繁殖后期(育幼期),此次普氏原羚調查涵蓋6個分布區域15個觀測樣區,80個觀測樣點,涵蓋普氏原羚環青海湖所有棲息地,此次調查結合無人機監測技術,將進一步確定青海湖流域所有普氏原羚分布區域面積;在環湖18個黑頸鶴分布樣點,開展育幼期種群數量及分布情況調查。
在環湖19條猛禽調查樣線,開展青海湖猛禽在繁殖后期的種類、數量、與鼠害草場退化程度及停歇物關系調查。
遙感監測利用3S(GPS全球定位系統的、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信息)技術和實地調研在11個航測起飛點進行航測20余次,總計拍攝航片12971張,產生數據195GB,總航程為2014.79km,現已完成青海湖北面,鳥島附近以及二郎劍部分區域等地區的航測。
2022年度野外調查工作已全部結束,預計于年底完成本年度所有監測數據匯總,按時間節點編制年度監測報告。同時,我局在開展野外調查的過程中,結合《“小垃圾大民生·凈好青海湖”行動方案(2022-2025年)》《青海湖清漂專項行動方案》的要求,在保護區核心區、水鳥重點分布區和普氏原羚活動區以及青海湖水體、湖岸和入湖河流,全面排查生活垃圾、塑料垃圾等環境衛生情況及生態環境重點問題,用實際行動永葆青海湖碧波蕩漾。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