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種大蠶蛾向我襲來
八種大蠶蛾向我襲來
——我的八月物種采集筆記
忘記七月的筆記,八月將過二旬。八種大蠶蛾集結襲來,不得先記為快。
昨夜,紅目大蠶蛾、豹大蠶蛾、鉤翅大蠶蛾、華尾大蠶蛾、半目大蠶蛾、王氏樗蠶蛾、柞蠶蛾和長尾大蠶蛾,結集向我襲來,防不勝防,緊張得我慌了心肺亂了手腳急了相機……你可知道,它們都是森林里的“大鱷”,最小的展翅也在100mm以上,最大的王氏樗蠶蛾展翅160mm。其中半目大蠶蛾還被國家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三有名錄”呢。它們美麗溫柔卻不大方,平時難得出面,即使出面,你也是無緣相見。
傍晚,一陣大雨,洗去了大地的塵埃,空氣格外清新。天黑,雨止,森林一片濕漉,蛾子們難過之極也想出來散散步。在燈光的指引下,它們紛紛撲向我,其中,以紅目大蠶蛾為首的“八大金鋼”,紛至登場,亂我的分寸,也美了那片天空……
(2023.8,箬寮原始林區)
▲紅目大蠶蛾(Antheraea formosana)
▲華尾大蠶蛾(Actias sinensis)
▲王氏樗蠶蛾(Samia wangi)
▲半目大蠶蛾(Antheraea yamamai)
▲豹大蠶蛾(Loepa oberthuri)
▲鉤翅大蠶蛾(Antheraea assamensis)
▲柞蠶蛾(Antheraea pernyi)
▲長尾大蠶蛾(Actias dubernardi)
▲長尾大蠶蛾在天空中飛舞
追記——
2025年5月24日,又在箬寮原始林景區記錄到兩種大蠶蛾:明目大蠶蛾(Antheraea frithi)和重瞳豹大蠶蛾(Loepa megacore),均為本人首次記錄。
明目大蠶蛾的出現銀光閃耀,非常高調,可惜缺了一只胳臂——不要緊,鱗翅目的修復我已出師,三下五除二就完美無缺。鑒定也簡單明了。而對重瞳豹大蠶蛾的第一眼我還以為是豹大蠶蛾,經仔細一對比,其瞳孔明顯有別,通過AI鑒定為重瞳豹大蠶蛾,“重瞳”二字肯定不是隨手拈來的。到此,同一地點先后兩次記錄下同科物種10種,也足以為“怪”,特此追記。
這里,許我就“大蠶蛾科”與“天蠶蛾科”有何不同作點說明。“大蠶蛾科”與“天蠶蛾科”同是鱗翅目下一個分類單元科的中文名稱,其拉丁學名為Saturniidae。兩者的差異主要源于中文名稱的翻譯或地區用詞習慣的不同。中國大陸通常使用“大蠶蛾科”這一名稱,而中國臺灣則多稱“天蠶蛾科”。我們在研究和文獻引用時,應以拉丁學名為準。(2025.5.26)
▲ 明目大蠶蛾 Antheraea frithi
▲ 重瞳豹大蠶蛾 Loepa megacore
在這篇筆記中,還有一種大蠶蛾被我忽略了,這就是綠尾大蠶蛾(Actias ningpoana)。雖然比較常見,但關于它我有話要說,這里補上:
你知道嗎,綠尾大蠶蛾還有一個響當當的中文名叫寧波尾大蠶蛾。好長一段時間里,我還以為是不同的種,也有老師告訴我浙江沒有綠尾大蠶蛾。所以之前我發的“Actias ningpoana”物種卡,均稱寧波尾大蠶蛾。后來我通過多方打聽查閱資料,才明白原來是這是怎么一回事:綠尾大蠶蛾被冠上“寧波”二字,是因為該物種的模式標本采集地在寧波,這種全名法名屬于地理標識命名法,常見于早期分類學研究;而“綠尾大蠶蛾”這一名稱則強調成蟲尾部明顯的綠色特征(尤其雄性尾突),屬于形態特征命名法,更直觀描述外觀。兩種全名法的中文俗名在歷史上缺乏統一規范,不同學者或不同地區常會根據自身觀察重點命名,導致兩個甚至多個名稱并存。
目前《中國動物志》及主流數據庫(如GBIF: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設施)多采用 “綠尾大蠶蛾”作為標準中文名,因其描述性更強。但“寧波尾大蠶蛾”在早期文獻中仍可能出現,我們在閱讀和使用中需注意拉丁名,因為這是唯一標準。(2025.5.28)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