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行動:上海完成第四次“貉口普查”
近日,300多位全國志愿者隨機組隊,在上海112個小區陸續完成了上海第四次貉數量的普查。
城市快速發展,城區與郊野的邊界逐漸模糊,使很多野生動物原有的自然棲息地不復存在。于是,一種被稱為“野生動物進城”的現象出現了。
并非所有“原住民”都能適應城市的高速發展,與人同住“屋檐”下,“皮實”“懂變通”是必要特質。貉就是上海“野生動物進城”最典型的案例,它們逐步適應了城市環境,渴了喝小區景觀河、噴泉池的水,餓了更是葷素不忌,小區綠化帶里的嫩葉、種子、果實,居民種的菜,還有貓糧、濕垃圾都吃,頑強地在上百個小區扎根。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2019年,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聯合發起了“貉以為家”項目,并在2022年啟動“貉口普查”,這是我國第一個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學的組織方式進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動物調查活動。
“貉口普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解答公眾關切:貉有沒有失控?
第三次“貉口普查”給大家吃了“定心丸”:98個有貉小區貉的平均密度為0.44只/公頃,志愿者實地樣線調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為1.06只/公里樣線,這兩個數據和2023年近似,均顯著低于2022年的1.08只/公頃、2.8只/公里樣線,分別降低59.3%、62.5%。
這說明社區環境中貉局部密度過高的情況得到改善。“而且是在調查范圍擴大且集中在有貉社區的前提下,貉的平均密度保持穩定,調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甚至達到歷年最低。”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放認為,貉減少了對人類的主動接近,潛在的與人沖突風險進一步降低。

(圖表來源: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上海的“貉口普查”活動正在考慮升級。據透露,上海林業部門已與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等單位合作,吸引更多孩子參與公民科學活動,同時加強與有貉社區的溝通,培育發展一批“常駐觀察者”,讓“貉口普查”獲得更多寶貴的持續監測數據。
(容易認錯臉的野生動物)
未來,公民科學活動貢獻的真知灼見將為上海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野生動物保護策略提供充實依據。“每公頃多少只貉才合適?具體怎樣的情況需要人為干預?具體怎樣干預才是合理有效的?要通過不斷調查去接近答案。”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表示,隨著調研深入,將逐步明確全市各區域野生貉的“承載界限”,經過評估,如果貉的密度超過了標準數值,社會共治力量就要積極采取行動。
(在上海,野生貉似乎有隨著河道擴散的趨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