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科普小文|關于“藍碳”那些事兒
媒體:原創 作者:華僑城濕地
專業號:華僑城濕地
2022-09-08 09:17:25
什么是藍碳?


大家對“碳達峰” “碳中和” “碳匯“等年度熱詞耳熟能詳,但你們知道——“藍碳”是指什么嗎?
陸地上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稱之為“綠碳”。
相對于陸地上的“綠碳”,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則被稱為“藍碳”。
“藍碳”來源

“藍碳”的概念來源于2009年發布的《藍碳報告》,特指那些固定在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而這些能夠固碳、儲碳的濱海生態系統即為“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它們中的代表——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則并稱“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
藍碳的“超能力”

1、小“身板”,大儲量
據統計,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年碳埋藏量為2.376億噸碳/年,遠高于深海的碳埋藏速率;這些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碳埋藏速率分別是陸地溫帶林、熱帶林和北方林的4.5、3.0和4.8倍。
2、可長期累積
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儲存在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的土壤、地上活生物質(葉、枝、干)、地下活生物質(根)和非活體生物質(如凋落物和枯死木)中。濱海生態系統土壤中固定的碳可大范圍且長時間埋藏,因此形成巨大的碳儲量。
華僑城濕地“藍碳”檢測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和清華深圳研究生院聯合開展紅樹林固碳檢測樣方,利用白色網兜收集老紅樹林自然落葉,用以測試該區可捕獲和存儲的碳儲量及其固碳效率。
雖然這些小檢測樣地也只是這顆藍色星球的一隅之地。但我們努力維護好這片濕地與千千萬萬的“綿薄之力”匯聚成發展地球藍碳、保護藍碳生態系統的磅礴動力,一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最終目標。
文字:豌豆
圖片:華僑城濕地、網絡
副主編:張俊鑫
主編:孟祥偉


閱讀
847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