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危險的“終極蝮蛇”粗鱗矛頭蝮
粗鱗矛頭蝮 是一種大型的劇毒蛇類,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南美洲北部一帶。毒液由多種毒素組成,活動范圍接近民居,因此具有高度危險性而被描述為“終極蝮蛇”。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科:蝰蛇科 Viperidae
屬:矛頭蝮屬 Bothrops
種:粗鱗矛頭蝮 B.asper
粗鱗矛頭蝮的屬名“Bothrops”源自拉丁文中的“bothros”及“ops”兩字,前者意指“凹痕”而后者則為“臉頰”。此名稱示意了這些蛇長有具熱能感應功能的頰窩。
種名“asper”,帶有“粗糙”的意思,暗示了此物種背部鱗片的特點。
此物種亦曾一度被歸為普通矛頭蝮(Bothrops atrox)的一個亞種,至今仍有學者堅持舊的分類。
粗鱗矛頭蝮身體粗壯,重量最大可達6千克,平均長度1.2-1.8米,有記錄的最大個體為一只長2.5米的雌性。
粗鱗矛頭蝮與人類的比例參考
此物種是具兩性異形特點的蛇類,雌雄在出世時體型相近,但到了7-12個月大時,雌性的平均成長速度會遠超雄性,它們的軀干也會較雄性的結實,毒牙也較長。
粗鱗矛頭蝮隨著分布地的不同有很大的表型差別,這也使人們很難清楚地將其辨認,并特別容易和普通矛頭蝮(Bothrops atrox)混淆。后者的體色偏黃或褐,并帶有方形或梯狀斑紋。
粗鱗矛頭蝮頭部寬大扁平、呈三角形,一般為深或淺棕色,有時甚至是黑色,并與軀干有明顯的分別。它們長有眼眶紋及不同的背部與腹側斑紋,其背部顏色種類繁多,包括:墨綠、灰、淺或深棕色。
粗鱗矛頭蝮腹側多為黃、乳白或灰白色并帶有深色斑點,這些斑點在身體的后半部較為稠密,另也有深色三角狀的大斑,這些三角斑的邊緣偏灰,平均每個個體都有18-25條這樣的斑紋,軀干的兩邊有時亦帶鋸齒狀線條。
粗鱗矛頭蝮分布于墨西哥與中美洲各個大西洋沿海地區,這些地點包括:危地馬拉、伯利茲、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另也包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這三個南美北部的區域,且主要出現在低地。
喜歡在潮濕的地區出沒,包括常綠森林及熱帶雨林。不過,有時也可在河或溪流邊的落葉森林或松樹草原等較干的地區,發現它們的蹤跡。
粗鱗矛頭蝮為夜行性并喜歡獨居,食物一般為中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青蛙、鳥及蜥蜴。
它們經常躲藏在河流或溪流旁的枯葉下或樹根邊,靜候獵物走進攻擊范圍之內伺機進攻。粗鱗矛頭蝮的活躍程度會隨著溫度及濕度的降低而減退。
除了地面,粗鱗矛頭蝮的活動范圍也包括樹上,不過這種行為模式在幼體間較為常見。
而幼體也懂得搖擺形狀如蟲子般的尾巴吸引獵物(如:蛙類)。雖然兩性均具有此習性,但雄性的尾巴顏色通常較為鮮艷。
當受到騷擾時,粗鱗矛頭蝮會迅速卷曲成S型,并利用尾巴拍打周邊的樹葉發出聲響。它們通常選擇逃離現場以避免發生任何沖突,但也會忽然改變方向發動攻擊以自保。
很多人都是因為看不到或忽略了毒蛇的警告信息而被咬傷。有蛇類學家指相比之下,粗鱗矛頭蝮在發動攻擊時較普通矛頭蝮更活躍及更難以預測。由于體型大,它們的攻擊范圍亦非常遠,距離可達蛇身的一半長度。爬行動物學家哈迪(1994年)更將其描述為“終極蝮蛇”。
粗鱗矛頭蝮因活動范圍接近民居及具有高度危險性,而成為其分布地最主要的蛇咬元兇。
它與南美響尾蛇共同為墨西哥猶加敦州咬人最多的毒蛇。粗鱗矛頭蝮更被認為是哥斯達黎加最危險的蛇類,當地有46%-65%的蛇咬個案均由其造成,當中的30%需要即時的入院治療。
1947年前的粗鱗矛頭蝮蛇咬致死率為7%,但現在已經降到近乎0%。這跟當地毒蛇研究的快速進步,以及抗毒血清的面世有關。由有關組織所研發的血清更獲其他南美國家甚至是非洲國家的購入。
反觀情況較為嚴重的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省及喬科省,約有50-70%的蛇咬個案是由這種矛頭蝮造成,而1990年的致死率則為5%。不少康復的病人均有永久的后遺癥。
粗鱗矛頭蝮的毒液成分主要包括:A2磷脂酶、凝固因子、細胞毒素及肌肉毒素。
此蛇在實驗白鼠身上的靜脈 LD50 毒性數值為2.844 mg/kg(腹膜注射)及1.244 mg/kg(靜脈注射)。
平均毒牙長度為2.5厘米。
平均毒液量為458毫克(最高紀錄達1530毫克)。
圖為:由粗鱗矛頭蝮毒液所造成的嚴重組織壞死
毒液主要破壞血液組織。被這種矛頭蝮咬傷的中毒癥狀有很多,有些為早期癥狀,而有些則在后期才出現,這同時也很視乎被咬者的個人體質。
這些癥狀包括:局部位置劇痛、傷口分泌物滲出、被咬位置持續(可長達36小時)腫脹、傷口瘀斑的擴散、麻木、輕微發燒、頭痛、腸胃出血、咳血、鼻孔與牙床出血、血尿、低血壓、嘔心、作嘔、脾臟壓痛、嚴重腎衰竭等。若不接受正確的醫學治療,組織就會嚴重壞死并需要截肢。
回顧過去的12宗臨床死亡個案:有五宗的死因是敗血癥;三宗為顱內出血;兩宗為急性腎衰竭及高鉀血癥;而最后一宗則是失血性休克。
粗鱗矛頭蝮的幼體
目前尚無記錄到粗鱗矛頭蝮雄性間的求偶斗爭,雌性有可能每次和多個雄性交配。在交配期間,雄性會做出一系列的求偶動作,并緊追著緩慢移動的母蛇,最終母蛇會靜止下來并擺出交配的姿勢。
粗鱗矛頭蝮為卵胎生蛇類,繁殖季節因分布地的不同而有所參差,另外還具季節性。雌性孕期6-8個月,每次會產下18-41只幼蛇,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地區的某些雌性一次最多會產下80只幼蛇。剛出生幼體的大小與母親的體型有很大的關系,剛出生的幼蛇長度大約26-34厘米。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