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生物多樣性跨境聯合保護構筑綠色長廊
“不久前,中國與老撾兩國邊民均反映發現了老虎(印支虎)腳印。”中國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綜合項目辦公室主任王利繁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野外紅外相機也頻繁拍攝到云豹、金錢豹、豹貓、豺等食物鏈頂端動物。”
他認為,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數量正在上升,表明中老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的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正在恢復,逐漸在兩國邊境構筑起一道綠色長廊。
中國與老撾邊境沿線的眾多世居民族過去靠山吃山,有狩獵、伐林、燒荒的習俗,野生動植物資源因此不斷被蠶食和破壞。王利繁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境內通過建設自然保護區加強了保護,但兩國邊民出入境盜伐偷獵的事件時有發生。”
2006年,中國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先提出“生物多樣性跨邊境聯合保護”的構想,旨在與老撾邊境地區共同探索在跨邊境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的新模式:共建聯合保護區域,攜手聯合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
這一構想在2009年得以實現,當年中老兩國簽訂《中老邊境聯合保護區域項目合作協議》,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尚勇片區和老撾南塔省的南木哈保護區范圍組成聯合保護區域,拉開了中老生物多樣性跨邊境聯合保護的序幕。
2011年,中老雙方再次將中國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勐臘片區與老撾豐沙里省邊境地區組成聯合保護區域。目前,中老兩國邊境地區已構建起長約220千米、平均寬9千米、面積約20萬公頃的中老邊境綠色生態長廊、野生動植物國際廊道。
“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最初是基于保護亞洲象的需要。”王利繁說,亞洲象在中老兩國邊境遷徙,過去時常發生偷獵亞洲象事件,為此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強了同老撾的合作,以阻止偷獵亞洲象的行為。
“中老跨境聯合保護開展以來,已連續10年未發生過獵殺亞洲象的行為,其他獵捕行為也大為減少。”王利繁告訴記者,多年來,中老雙方在保護區能力提升培訓、跨境亞洲象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跨境聯合巡護、邊民交流及跨境交流年會等多方面開展了合作。經過共同努力,聯合保護區域內槍支、獵具漸漸少了,林地和防火管理也有條不紊,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
據悉,下一步,中老兩國還將攜手擴大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的面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