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象傳奇】下巴上帶鏟子的大象!
古象傳奇
大象在史前時代可是一個大家族,它們曾經漫步于除了大洋洲和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洲之上,當然也包括我們中華大地。中國的古象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是非常多的,其中有許多外形相當怪異,其中就包括了鏟齒象。
圖注:腦袋獨特的鏟齒象,圖片來自網絡
鏟齒象最早的化石并不是在中國發現的,而是距離并不算太遠的前蘇聯高加索地區,古生物學家阿列克謝·波瑞斯科(Alexei Borissiak)在1928年根據化石中極具辨識度的發達下門齒將其命名為鏟齒象(Platybelodon),意思就是“扁平的牙齒”。
圖注:鏟齒象的頭骨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無論是體型還是外形,鏟齒象都與我們熟悉的大象差不多,只有腦袋明顯不同。鏟齒象的體長約有5米,肩高3米,體重也有3噸重。鏟齒象的身體強壯,以四根圓柱形的腿站立行走,身后的尾巴則是細短。
圖注:鏟齒象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鏟齒象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腦袋。與今天的大象相比,鏟齒象的腦袋明顯要長很多,鼻子雖然沒有今天的大象長,但是依然靈活好用。就在鼻子兩側是尖長的象牙,也就是上門齒,不過比較短。與上門齒相比,鏟齒象的下門齒就要發達得多,兩枚牙齒扁而寬,并在一起就像是一把方頭鐵鏟,這也正是鏟齒象名字的由來。
圖注:鏟齒象的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鏟齒象的頭骨復原,鏟齒飛鏟有特色,圖片來自網絡
鏟齒象為什么會長出這么一對奇怪的下門齒呢?最早的解釋來自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奧斯本,他在1932年時解釋說鏟齒象的下門齒是用來吃水草的,他們會像河馬一樣整日呆在水中,用鏟子一樣的下門齒鏟起大把的水草塞到嘴里享用。后來的研究表明,鏟齒象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陸地上的,而且其牙齒的磨損也是比水草更粗糙的植物造成的。如此來看,鏟齒象的下門齒肯定是取食更粗糙植物的,比如地面上的草或者是灌木等。
圖注:早期的鏟齒象復原,它們在吞食水草,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吃樹皮的鏟齒象,圖片來自網絡
鏟齒象是非常成功的古象種類,它們生存的時間長達600多萬年,從距今1600萬年前一直延續到了距今1000萬年前,生存范圍也同樣寬廣,包括了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洲,但是化石發現最多的地方還是我們國家的甘肅省。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已經在甘肅發現了數量非常可觀的鏟齒象化石,不僅完整還包括了各個年齡段的個體。在甘肅的臨夏動物群中,鏟齒象也成為代表物種,與奇角犀、爪獸、安琪馬、半熊、半犬、中鬣狗等生存在一起。
圖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的鏟齒象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大量鏟齒象頭骨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當中新世結束之后,鏟齒象也隨之滅絕,導致其滅絕的原因可能是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古象的競爭,但是留下的大量化石展現了它們曾經的繁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