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海南島生物地理起源上有意義的一些種子植物科和屬
海南島(18°10′04″–20°9′40″ N, 108°36′43″– 111°2′31″ E)位于中國東南部, 面積約33,920 km2。中部以山地為主, 周邊為低地, 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 m。海南島具典型的熱帶氣候, 年均溫23–25℃, 東部較濕潤, 年降水量2,000–2,400 mm, 西部相對較干燥,年降水量僅1,000–1,200mm。
海南島低地的植被以熱帶雨林和季雨林為主, 山地主要是山地雨林或山地常綠闊葉林(廣東植物研究所, 1976)。關于海南植物區系的研究已有很多, 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作如張超常和劉蘭芳(1983)、吳德鄰等(1996a, b)、張宏達(2001)等。海南植物名錄顯示海南島有野生種子植物218科1,102屬3,715種(邢福武等, 2012), 楊小波(2013)記錄了海南島野生種子植物4,596種??傊? 其野生種子植物記錄基本上是清楚的。在海南植物區系中,僅有7個特有屬和約10%的特有種, 非常低的特有性顯示了它的大陸起源特征(Francisco-Ortega et al, 2010a, b)。在植物區系分區上海南曾被認為是屬于華南地區(吳德鄰等, 1996a, b), 但實際上它具有明顯的熱帶亞洲親緣, 在植物區系分區上被劃為印度–馬來西亞植物區(Wu & Wu, 1996; Zhu& Roos, 2004; 吳征鎰等, 2010; Zhu,2016)。
古植物學研究顯示, 海南島在始新世時具有亞熱帶性質的植物區系和亞熱帶氣候, 處在一個比現今更北的位置; 在海南發現的冷杉屬(Abies)和鐵杉屬(Tsuga)植物化石也反映了其在始新世時的亞熱帶特征(金建華等,2008; Yao et al, 2009; 趙煒等, 2009)。現在海南島距廣東雷州半島僅20 km, 中間的瓊州海峽僅深40–120 m (張虎男和陳偉光, 1987)。瓊州海峽曾被認為是在中全新世以后由于海水入侵形成的連接海南島與廣東的低地(林曉東和宗永強, 1987; Zhao et al, 2007), 但也有完全不同的觀點, 認為瓊州海峽是更新世的一個活動裂谷(張虎男和陳偉光, 1987; 張虎男, 1996)。古地磁學研究顯示,在中生代時海南島的位置比現在高5–6個緯度, 連接著當時的越南和廣西。新生代早期,隨著北部灣與大陸板塊的斷裂, 海南島開始沿哀牢山–紅河斷裂帶向東南方向移動和旋轉,最終到達現在的位置(莫宴情和施央申, 1987; Li et al, 1995; Rangin et al, 1995; Liu & Morinaga, 1999; 付璐露等, 2010; 馬云等, 2014)。在海南北部和雷州半島對應分布有廣泛的火山群, 這些特征也顯示在它們之間存在板塊邊緣(張虎男, 1990; Yan et al, 2006)。
Zhu (2016)通過比較海南與周邊中國廣西和廣東以及越南的植物區系, 發現海南的植物區系與越南相似性最大, 其次是與廣西; 在所比較的這些植物區系中, 有110個屬僅海南與越南共有, 有7個屬僅海南與廣東共有。哺乳動物也顯示了與植物區系類似的生物地理格局: 海南與越南的聯系最密切; 在生物地理上, 提出海南島在始新世時期可能曾連接著越南和廣西。
本文的目的并非論證海南島的起源問題, 而是介紹一些在分布上具有特殊地理意義的植物科和屬, 期望能激發對海南島起源有興趣的學者進一步進行分子生物地理、親緣地理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 為探討海南島的起源提供依據。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