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滇池違建 生態環境部網站
近期,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駐有關地區后,陸續曝光了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典型案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其中之一是“云南昆明晉寧長腰山過度開發嚴重影響滇池生態系統完整性”,案由為當地“環湖開發”“貼線開發”不止,大量房地產項目與湖爭地到了“寸土必爭”“寸步不讓”的地步,滇池南岸的長腰山更是擠滿了密密麻麻的樓房,長腰山變成了“水泥山”,生態功能基本喪失。(《中國環境報》,2021.5.7)聽聞這種嚴重背離滇池保護初衷的做法甚感詫異、挫折、憂心,但它也不是孤立事件,是近年來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違規開發、青海祁連山木里礦區非法開采、陜西秦嶺北麓違建別墅等大案要案的繼續,本批典型案例中也有類似者,如廣西鳳山世界地質公園破壞性開采和違規建設等。自然生態早已少之又少,實在經不起如此這般繼續開發建設了,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在預防新的生態破壞上做出新的努力。
一、深刻認識自然生態的稀缺性
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物質性,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和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物質演化過程中合乎規律地產生和發展,由此我們滿懷深情地把大地稱作母親,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母親河、父親山和頌揚自然的歌謠詩賦。但是,人類已經極大的改變了世界的自然性,我國真正保持自然本色的只是一些片狀殘存的天然林區、未及利用改造的偏遠山野、典型沙漠和極少生命現象的雪山冰川地帶等,草原、河湖水體基本都是半自然甚至人工狀態,反之日常最常見的則是人工作品琳瑯滿目遍布大地,僅房屋建筑(區)占地面積就達15.31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西省總面積。(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4.26)即便選擇性建立的自然性最好、保護力最強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也有耕地146萬公頃,城市建成區29個、建制鄉鎮建成區531個、行政村5779個,人口約400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有耕地94萬公頃,涉及城市建成區216個、建制鄉鎮1329個、行政村7381個,人口超過1000萬。(王志高,2020.12)還有龐大的路網等線性設施穿越通過、數以千計的探采礦權和各種旅游景區等,自然保護地并非全是自然。萬物作而弗始,大自然就像忙綠的母親一樣有著無窮無盡的勞動和創造,生物圈才得以環境宜居、物產豐饒,生命共同體和諧共生、均衡發展,然而經由人類之手正走向其反面,自然成了稀有物產。不過人類深知自然規律不可戰勝,自然仍然是我們的家園,經濟社會以自然為基礎,在大地自然化與反自然化、人工化與反人工化的沖突中,正放低姿態積極尋求與自然萬物和諧之道。
生態環境保護有兩個方向的工作,簡言之一是盡可能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人為生成、活化和排放,二是盡可能多的保全自然物質和自然過程,從而維系生命支持系統的可用性。由于和現實經濟社會利益不一致,又必須在發展過程中解決問題,人既是自然之子又對自然予取予奪,這使生態環境保護雖砥礪前行不斷取得成效,卻也始終面臨人的挑戰而步履維艱,希望“少”的總是少不了甚至還在增加中,設想“多”的能在減少之勢上有所遏制已屬難得。我國宣布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說明至少2030年前污染排放量還是增加的。國家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要求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但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穩定性依然受損嚴重,如據調查2019年汛期京津冀地區262條河流中210條存在干涸斷流現象,永定河盧溝橋斷面以下河道斷流天數從上世紀60年代的197天增加到80年代的361天,90年代全年斷流,河道完全干涸,河床裸露,周邊地區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中國環境報》,2021.3.16)真是老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更有貪心不足蛇吞象者繼續高調進軍自然,破壞祖輩以來彰顯自然文化價值的滇池等風景名勝之地,山水相依重要自然生態區域在著力保護中未能免于開發。自然生態空間早就星星點點七零八落而稀缺,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千孔百瘡了無生機而瀕危,長江河砂、東北黑土儼然緊俏,許多野生動植物家園盡失無處立足。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種高度稀缺性、瀕危性及其危險性,對繼續人為沉淪按下暫停鍵。
二、把預防新的開發破壞放在第一位
生態系統有人工和自然之分,相應的有自然生態區域和人工生態區域,生態保護之難,難在保護自然生態上。面廣量大的人工生態如農田、經濟林、城鄉園林等,因承載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和權屬人利益,絕大多數都回不到自然去了,其演化發展遵循大的自然規律前提下主要是經濟規律起作用,經營管理目的性明確且日益精細化,生物構成簡單甚至很單一,生態系統具多變性甚至日新月異,以便獲取最大產出量和最大效益。人工生態實現人的利益預期,出現環境問題后首先是經濟利益受損,能迅速發現并受到重視,糾正起來也是從人工到人工,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的意愿和聰明才智。如超標排放污染物,人比自然更敏感,治理污染首先是人正常生存和生活質量的需要,只要人有積極性且經濟合理,經由人的努力就可以創造“APEC藍”等奇跡。而自然生態是自然的生成演化,自然力按部就班主導一切,表現自為性、多樣性、穩定性,以達到對復雜生物量的最大支持實現自我保護,人并不能從根本上控制自然力,更沒有以人為力越俎代庖自然力的可能性,但自然生態又無時無地不處在人永無止境的擴張性資源化利用中,為自然爭取存在利益的保護對上收獲自然實現經濟利益的人,不難也難。
而自然生態破壞后再恢復自然,既要撫平外力創傷又遵循本身復雜精致的自然過程,即便完全以自然力恢復要達到之前的價值水平,也不是短期內難以完成的。所以人們常說生態環境破壞容易恢復難,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生態,一方面轉化為為典型經濟社會發展區域且利用不止的,不可能有機會恢復自然,是自然生態的凈損失。另一方面,一些奇特自然現象、非生命物質既已損毀消失也就無從恢復,而大面上可以恢復的如果不是以自然恢復為主,多人為設計操作的話,便是人的目的性、意志力代替自然規律性和自然涌流再現,以致雖然恢復生態決心很大、花錢很多、速度很快,但已經難能有美麗如初的自然生態,自然價值、服務功能大不相同,滇池違建查處后連夜邊拆樓邊種樹整改,以“插枝充樹”成就生態恢復就是例證,更有甚者可能是換種方式的經濟利用。真是“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警示我們舉凡繼續占用和改變自然生態的開發建設,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等,都必須把預防新的生態破壞放在第一位,防止邊保護、邊破壞,也必須貫徹落實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防止以人工修復全面取代自然恢復。
回顧人類社會的歷史,也是一部主動預防新的生態破壞的歷史。《中庸》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培根說: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更警示世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當代中國,無論價值理念還是政策法規、體制機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尤其重視預防新的生態破壞,諸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法律規定,實行主體功能區戰略,設立禁止開發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制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限制和禁止目錄,進行規劃環評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管理,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等生態補償機制,實行河湖長制、林長制,全面禁食陸生野生動物等,都是著眼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有效預防新的開發破壞。“預防為主”的理念可以說耳熟能詳,并使生態環境初步受益,如大家都感嘆如果不是較早建立自然保護區,以近幾十年人類活動足跡擴張勢頭,許多自然精華片區早就不復存在了。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又是不斷出現生態破壞大案要案,且多發生在歷史以來就受到保護于今地位更加突出的高自然價值、文化稟賦區域,靠中央環保督察查處確認屬違建之后,再行停工拆違、恢復生態,變不用花費、事半功倍的生態破壞預防制為事倍功半、費高效低的恢復制。其時自然生態已破壞,經濟資源也廢棄,恢復尚需時日,且恢復的是人工生態還是自然生態也不確定,于生態保護來說完全不可取,必須盡快予以糾正。滇池長腰山、秦嶺北麓規模宏大的房地產開發,前幾年廬山、洱海的同類違建等,都不是一夜間突然冒出來的,也非可以遮人耳目隱藏起來的秘密,而是開放式且長時段的建設,社會各界理應抱持高度敏感性,提前介入、管住苗頭、減少損失,以示對自然生態的高度負責。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