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新冠疫情是世界歷史發展分水嶺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病毒不斷斗爭的歷史。抗擊新冠病毒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或加速區域一體化
疫情是逆全球化的加速器而非始作俑者。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沖突增加,全球化紅利減少而成本上升。原有的全球化問題,如貧富差距、債務化、民粹化有增無減。新自由主義走到盡頭,作為全球化主要驅動力的貿易和投資在衰減。在疫情倒逼下,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推動全球化轉型,遠程辦公帶動二線城市和中小城市發展,零工經濟興起。新冠肺炎疫情還可能引發農業數字革命。
疫情的鏈式反應也讓各國看到,未來產業發展將更依賴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新基建”。某種程度上,誰掌握先進信息技術、擁有數據優勢,誰就控制了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誰就將主導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隨著新科技和產業之爭日趨白熱化,技術之爭、數據之爭、標準之爭、知識產權之爭將日益成為左右國際經貿爭端乃至地緣政治的重要因素。
地緣沖突有多種實現路徑,圍繞供應鏈產生的沖突將是新的表現形式。未來全球供應鏈布局可能出現兩種趨勢:一方面,某些經濟體將更加重視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從而促使某些供應鏈區域化集聚;另一方面,人們出于分散風險的考慮,會更加重視對供應鏈實施多元化布局。
這些趨勢都是供應鏈布局的演變而非終結。伴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那些原有供應鏈承接關系緊密且率先與合作伙伴達成供應鏈恢復安排的國家和區域將占據先機。疫情或將加速區域一體化趨勢。
▲5月9日,滿載近300噸國際合作防疫物資的75041次中歐班列,從武漢吳家山站開出,駛往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貝爾格萊德。(肖藝九 攝)
凸顯中美理念之爭
疫情帶來的國際格局演變集中在加速推進中美權力轉移層面,反應了不同全球化、全球治理和思維模式的沖突與較量,催生人類新秩序。
疫情本應成為中美在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的催化劑,不幸卻加劇了“脫鉤”、新冷戰氣氛。這是特朗普政府的敵視中國政策造成的。
中美之間到底在爭什么?
一是何種全球化。
人的全球化還是資本的全球化?
疫情變成百年一遇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催生新的全球化——關于人的全球化,而非錢的全球化。錢的全球化,即資本驅動的全球化,是要錢,注重分配的邏輯,產生貧富差距之弊端;人的全球化,是要命,不存在“你贏我輸”,也不再是“雙贏”,而是“全贏”或“全輸”:人類徹底戰勝病毒,否則被病毒擊垮,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人的全球化時代來臨,為超越資本全球化的治理模式提供希望。這是中美之爭的時代背景。
如何管理全球化?
疫情催生政治反思與改革。《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弗里德曼稱這次全球抗疫將是劃時代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需要調整我們(重自由、輕秩序)的文化結構”。這是對自詡代表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極大諷刺。美國政客的氣急敗壞,與此不無關系。
全球地方化。
疫情推動全球供應鏈的回歸或多樣化,避免過長、過于集中某地,增加了“備胎”思想。這印證了“一帶一路”的建設思路: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合作大格局,形成網格狀的全球地方化,加強地區、次區域、跨區域治理網絡的互聯互通。
美國新自由主義理念推動的資本全球化越來越遭唾棄,現在又醉心于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違反全球分工、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不會得逞。
二是何種全球治理。
應對疫情,全球領導力缺失。疫情變成全球大流行,揭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赤字,并催促國際公共衛生應急、預警、能力建設、培訓、公共衛生援助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尤其現在就要著手準備協助基礎設施、醫療設備、專業知識、醫護人員都十分匱乏的低收入國家,強化政府間、區域間、國際組織間的協調?,F在世界公共衛生的缺口非常大,設立一個像亞投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樣的全球公共衛生的基金,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機制、平臺建設刻不容緩。
中國主張“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觀,而美國還醉心于唯我獨尊的排他性全球治理。
三是何種理念。
中美之爭也是理念之爭:開放創新,還是壟斷排他?中美持不同安全觀,中國主張新型安全觀,重視管理型安全問題、倡導國際合作,但特朗普政府視疫情為防御性、自保性安全問題,試圖壟斷疫苗研發。
“去中國化”難以得逞
中美權力轉移發生,預示新世界對舊世界的揚棄。
疫情極大提升中國地位:中國抗疫成功凸顯舉國體制的優越性。中國還及時給世界衛生組織捐款,用于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斗爭和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中國號召國際合作抗擊疫情、推動打造“健康絲綢之路”,發出“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積極倡議,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的領導者。中醫治人,西醫治病。中西醫結合在治療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在人的全球化時代必將大放異彩。
疫情還倒逼和推動了中國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化醫療、教育、辦公、傳播、交易、物流、娛樂已蔚然成風,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疫情助推我國制造業信息化轉型,加速人工智能、物聯網、5G技術、生物醫藥的創新和應用,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次,以及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的話語權。
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勒梅爾稱,新冠肺炎疫情將是“全球化游戲規則改變者”,世界需要減少對中國原料藥和其他產品的依賴。事實上,疫情在短期內讓全球供應鏈受挫,但并未扭轉全球化方向。英國《金融時報》評論,新冠疫情或許會讓企業加速分散供應鏈,以減輕對中國的依賴。然而,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夠輕易取代中國。
總之,世界格局圍繞中美的“脫鉤”與“反脫鉤”斗爭展開,但全球化進程并不會發生“逆轉”,而可能出現“分叉”,呈現出相互交融的“區塊化”結構。美國正試圖逆轉“深度全球化”的歷史潮流,試圖與其盟友構建“更緊密的半全球化”,塑造“沒有中國的全球化”,而中國則致力于推進更為包容的全球化。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認為,新冠肺炎大流行將使一個已經發生的變化進一步加速,那就是全球化從以美國為中心轉向以中國為中心。疫情過后世界將開啟一個“去美國化”的進程,而不是一個“去中國化”的進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