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有毒)
附子(有毒)
多情的土地,廖昌永 - 海戀
養到天寒霜降時,附子煎湯冷浴伊。常把盆中圍得密,此時方用水窩兒。——宋·賈似道《養法十二條·養到天寒霜降時》
附子的簡介:附子為中藥名是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
附子的中文學名是:附子
附子的別名有:附片、鹽附子、黑順片等。
附子的植物學分類: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毛茛目——毛茛科——烏頭屬——烏頭。
附子的采收時間: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
附子的毒性:有毒
附子的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附子的入藥部位:植物的肥大塊根。
附子的性味:味辛、甘,性大熱。
附子的歸經:歸心、腎、脾經。
附子的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附子的主治: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附子的相關配伍
1、內虛目暗:補氣養血。用當歸(生曬)六兩,附子(火炮)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名六一丸。(《圣濟總錄》)。
2、氣虛瘴瘧,熱少寒多,或單寒不熱,或虛熱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半盞服。名果附湯。(《濟生方》)。
3、心腹連痛作脹:用野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從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為度。(《肘后方》)。
附子的用法用量:3~15g,先煎,久煎。
附子的禁 忌:孕婦慎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萎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附子的炮制方法
1、附片(黑順片、白附片) 直接入藥。
2、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開后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曬干。(每100kg鹽附子,用甘草5kg、黑豆l0kg。)
3、炮附片:取附片,照燙法用砂燙至鼓起并微變色。
附子的生理特性
1、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175px,直徑3~125px。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為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成而麻,刺舌。
2、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125px,寬0.9~75px.厚0.2~12.5px。外皮為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有光澤,半透明狀,并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為角質樣。氣微,味淡。
3、白附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7.5px。
附子的產 地:附子分布于四川、陜西、貴州、湖南、湖北、甘肅、云南、廣西、江西、安徽等地。
附子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治三陰經證,及陰毒傷寒,陰陽易病。2、《本經》: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寒濕 ,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
3、《別錄》:腰脊風寒,腳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強陰,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
附子和白附子的區別
體現在性質、性味歸經、功效等方面。1.性質: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干燥塊莖。附子是一種中藥,為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
2.性味歸經:白附子味辛,性溫,歸胃、肝經。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歸心、腎、脾經。3.功效:白附子具有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等效果,臨床上用于治療口眼歪斜、偏正頭痛、喉痹咽痛、毒蛇咬傷等疾病。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療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脘腹冷痛以及腎陽虛、吐瀉厥逆、心腹冷痛等。
https://mp.weixin.qq.com/s/mKfqFPCVWUg6MgNvwDeHoA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