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歐綠色發展研討交流活動嘉賓觀點摘編(二)
布魯塞爾當地時間2025年6月12日下午,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中歐綠色發展研討交流活動在布魯塞爾成功舉辦,活動主題為“堅定轉型共識 同促綠色增長”。國合會秘書處摘編部分嘉賓觀點如下:
哈里森
——
國合會委員
國合會“中國傳統能源地區低碳轉型”專題政策研究外方組長
美國環保協會全球執行副總裁
中歐在推動能源轉型中具有互補優勢與合作潛力。歐洲正在通過政策與金融機制支持波蘭、德國、西班牙等國從煤炭轉向清潔能源,而中國的重點轉型區域之一是黃河流域的“煤炭三角區”。這些省份高度依賴煤炭,轉型時間緊迫,需加快工人技能轉換與產業調整。值得慶幸的是,上述地區蘊藏著中國最為豐富的風能與太陽能資源,為清潔能源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美國環保協會(EDF)與中外專家在國合會平臺上就該議題開展了研究。研究建議,未來十年應重點開發本地可再生能源,并推動建立“零碳特別貿易區”,利用綠色電力為本地產業賦能。若僅將綠電輸送至東部發達地區而忽視中西部發展,將難以實現真正公正的綠色轉型,因此應最大程度保留產業鏈本地價值,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同時,中歐應加強在“公正轉型”政策工具和融資機制方面的交流。此外,碳市場是另一個關鍵合作領域。中國碳交易體系在借鑒歐盟經驗后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市場,未來雙方應在總量設定、配額分配、收入使用、市場拓展及綠色金融等方面開展政策對話和技術合作。建議推動智庫、產業協會等開展“二軌對話”,并建立聯合知識平臺,推廣碳定價機制,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歐力量。
鄒驥
——
國合會特邀顧問
國合會“全球氣候治理與綠色包容轉型”專題政策研究外方聯合組長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
在當前地緣政治動蕩、全球環境挑戰加劇的背景下,中歐應重新鞏固戰略互信、強化合作,為即將召開的COP30注入積極推動力。盡管國際政治局勢復雜、信任赤字加劇,但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所反映的科學規律和環境壓力并未改變,中歐作為全球治理體系中的關鍵力量,理應在多邊機制中發揮穩定器和推動者作用。2014年中美和中歐聯合聲明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當前正是強化中歐氣候合作、發揮聯合領導力的關鍵時機,對此提出三點建議:第一,中歐應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氣候治理體系,并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對全球合作機制的信心;第二,中歐中長期都有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共同愿景,應在能源轉型方面實現深度互補,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化解當前圍繞電動車、光伏產能的分歧,促進雙向投資和產業合作;第三,應對“氣候雄心”問題,建立“目標–實施”良性互動機制,對氣候目標的提出應有合理預期,遵循自下而上制定目標的原則,并注重合作實踐。若能抓住未來幾個月即將開展的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等合作窗口,排除分歧、擴大共識,中歐有能力、有機會重塑全球綠色治理格局,為全球氣候行動提供引領。
馬貝
——
第三代環保主義(E3G)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中歐兩國在全球清潔經濟領域發揮重要角色并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給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這些國家在面對投資不足時,難以設定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歐洲和中國占全球清潔經濟的70%,是全球綠色經濟的主要推動者,二者在推動全球氣候行動中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建立經濟信心是推動國際合作的關鍵,投資者只有看到明確的投資機會和信號,才會愿意參與到清潔經濟項目中來。應通過設立雄心勃勃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并將這些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投資計劃,以此來增強投資者信心,推動綠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應加強合作,推動建立一個符合凈零目標的全球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強其對發展中國家財政空間拓展及債務問題解決的支持力度,而中歐在此過程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支持綠色投資平臺和國際合作,中歐可以為全球氣候行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通過加強務實合作,中歐能夠為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做出更大貢獻,為未來十年的綠色經濟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何厚德
——
Agroa德國交通轉型智庫
執行主任
交通和流動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只有實現交通系統的凈零排放,才能確保未來的流動性并推動可持續發展。目前,交通行業正面臨三場革命:電動汽車的電氣化、自動駕駛技術的出現以及從汽車擁有轉向“出行即服務”的模式轉變。成功的行業轉型是實現全球流動性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
當前存在的地緣政治挑戰要求各國避免保護主義和對“產能過剩”的誤解,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領域,應該從中國的電動汽車出口“世界冠軍”的成就中獲得啟示,而非視之為威脅。因此,中歐應加強合作,以確保全球汽車產業的存續和出行的可負擔性。如何推動中歐交通合作,有如下幾點建議:一是擴展合作范圍,不僅僅限于中國,還應在歐洲開展聯合項目,尤其是在德國等電動汽車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二是協調技術標準,不僅限于乘用車,還應涵蓋卡車和公交車等領域;三是脫碳供應鏈,推動開發統一的碳足跡核算系統,尤其是在電池、鋼鐵、塑料等原材料領域;四是通過工業合資企業和政府間合作,推動中歐在交通領域的政策對接和投資合作。此外,中歐合作還能促進全球南方國家的交通轉型,尤其是幫助非洲國家提前淘汰內燃機并加速綠色交通轉型。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