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楊顯峰老師帶領的科研團隊首次在中國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發現了罕見的寒武紀節肢動物——果鉗蝦化石,這是該類化石在中國的首次記錄,也將果鉗蝦的出現時間前推至一個更早的地質時期,為全球寒武紀生命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證據。
新馬龍生物群中果鉗蝦附肢化石的細節特征
射齒類動物是主要在寒武紀時期出現的一類大型節肢動物,以其獨特的附肢和輻射狀的口器以及廣泛的地理分布而聞名,果鉗蝦則并非人們熟悉的蝦類,而是一種生活在距今約5億年前的奇特節肢動物,名字源自其前附肢形似果鉗(胡桃夾子)。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結構很可能用于捕捉并粉碎獵物,果鉗蝦也因此被推測為當時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此前,果鉗蝦的發現主要集中在北美,以及一例來自西班牙的化石標本。由于發現稀少,相關研究長期受限于材料不足。
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楊顯峰老師帶領的科研團隊,聯合德國卡爾斯魯厄國家自然博物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及北達科他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研究了兩件新的果鉗蝦前附肢標本:一件來自云南曲靖馬龍,另一件采集自美國猶他州。
馬龍發現的新的化石組合(新馬龍生物群)中保存的附肢化石,不僅代表了該屬在華南地區乃至亞洲的首次記錄,也將果鉗蝦的生存年代前推至寒武紀第2世第3期,比此前最早記錄還要早一個時代。這一發現顯著擴展了果鉗蝦的時空分布范圍,對理解該類動物的生物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Spence頁巖中果鉗蝦附肢化石的細節特征
研究人員認為,此前認為的物種間差異,可能實為同一物種內部的變異——即“種內變異”,而不是獨立的物種。這一觀點若得到更多化石材料驗證,將對果鉗蝦屬的分類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新馬龍生物群的發現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相比較于傳統研究中的馬龍生物群,新馬龍生物群也保存于滄浪鋪組紅井哨段的地層中,但是其保存條件、群落結構與知名的澄江生物群相近,這暗示了新馬龍生物群可能也是澄江生物群的延伸。
此次研究不僅填補了果鉗蝦在中國的化石記錄空白,也為人們理解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結構和節肢動物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科學意義。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