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網:大江新聞:2022年的沉浸式旅游,從廬山開始!

7點10分,太陽穿過鄱陽湖上濃濃的水霧,2022年新年的第一縷陽光越過含鄱口的山嶺,開始向東依次鋪滿廬山的山谷,這座被國學大師季羨林譽為“人文圣山”的千古名山露出了異彩紛呈的“真面目”。


廬山,地處最亮麗、最神奇的“北緯30度”風景線上,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江環湖繞,是我國首批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并當選為“中華十大名山”。


春秋時期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周紀》記載周康王:“王南巡狩,至九江廬山”;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寫道:“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文火煮山,愈久彌香。“廬山”二字在史書中出現的時間之早令人驚嘆!自大禹以降,這座大山與中華民族的整部歷史息息相關,幾乎鶴立于中華名山之中。


廬山是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田園詩的誕生地。古往今來,三千多名詩人詞客紛至沓來,留下了一萬六千余首關于廬山的詩詞。
還有那散落山間的900余處摩崖石刻,以及600余幢西式老別墅組成的“萬國別墅建筑群”,也都在訴說一個個悠久的歷史故事。

千百年來,這里“一山藏五教”,是深受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人士垂青的形勝之地。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廬山》中寫道:“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分別駐足的東林寺和簡寂觀,成為中國文化兩個重要的精神棲息點。”





1928年,胡適游廬山后,在其所著《廬山游記》中提出:
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㈠ 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㈡ 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㈢ 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廬山是佛教凈土宗祖庭,這里有慧遠,佛教在這里拉開了“佛教中國化”的歷史序幕;
廬山是南天師道的祖庭,這里有陸修靜,道教在這里實現了“道教殿堂化”的華麗轉身;
廬山是理學發展的集成地,這里有朱熹,理學思想在這里匯聚成中國思想界的一座豐碑......



唐代詩人李白曾這樣贊美廬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白居易也在《廬山草堂記》篇首寫道:“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廬山經歷了第四紀冰川的“洗禮”,山體“外險內秀”,既有怪絕嶙峋的奇峰,也有意趣橫生的幽谷。
廬山東南、西北方位的山體陡峻,懸崖壁立千尺,展示出雄渾、剛毅、俊偉的氣勢;東北、西南方位的山勢平緩,漸形低落,有著“平莽數十里”的舒展美。


襟江帶湖的獨特地理環境給廬山帶來了豐富的水文和氣象景觀。
這里湖幽潭深,飛瀑流泉遍布山間。瞬息變幻的云霧、澎湃奔瀉的瀑布云,連綿千里的云海,如夢如幻的流云......被稱為廬山絕勝之景。
清代文人舒天香因醉心廬山云霧之美,竟在山上住了一百余天,只為看云。



在這里,春天山花爛漫、騰云奔霧;夏天濃蔭清涼,流泉飛瀑;秋天紅葉燦爛,波光嵐影;冬天銀裝素裹,玉樹瓊花。
在這里,或登山攬勝、或臨高看云、或傍山聽泉、或漫步林間、或夜觀燈火......


在這里,你可以看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魏晉風骨;
你可以看見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盛唐氣象;
你還可以看見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宋意禪趣......
2022年的沉浸式旅游,從歷史悠久、文脈悠長、山川悠遠、生活悠然的廬山開始。
廬山天下悠!
https://tt.m.jxnews.com.cn/topics/news/205304?spm=jtbkzamwwz.0.0.1.672O8D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