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樹
????自然札記??7
刺楸樹
我第一次見到刺楸樹是二十年前在耀州藥王山后院的荒僻之處,兩棵小樹對植,主干滿是枝刺,狀若鼓釘,教人過目難忘。
后來在臨渭區河西鄉一處核桃采穗圃里又遇到兩株幼樹,硬刺醒目,樹干挺拔,但覺得確實不能用亭亭玉立來形容。
今年夏初去銅川參加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組織方安排參觀藥王山本草園。進了園子,我直奔刺楸樹而去,我已記憶模糊,園子變化也很大,問了園內工作人員,終于與最初的刺楸再次會面。
二十年之久,小樹已冠如華蓋,一棵已歪斜,另一棵已長成兩股,主干上刺已剝落樹皮縱裂,曾經挺拔的小樹桀驁不馴之傲氣蕩然無存,因為長粗因為分叉因為刺蛻,大樹平和入俗,如不注意觀察枝椏上的刺,只能說平凡至極。
二十年后重逢,我怎么描述刺楸呢?
五加科刺楸屬落葉喬木。樹干通直;樹皮縱裂灰褐色;幼時樹干滿是硬刺,長大枝椏散生粗刺。
幼樹你看一眼便會輕易感受和提防它的冷傲和兇橫。現在我只能以其生態、經濟、社會功用和美學價值來介紹它。
先講經濟和生態功用:
五加科植物大多是中藥材,刺楸以根、根皮或樹皮入藥,祛風利濕,活血止痛。
刺楸春季第一波長出來的嫩芽嫩葉是一種品質極佳的美味野菜,具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據說吃起來更是別有風味。用據說,是強調刺楸的嫩葉很少有人吃過。作為野菜,刺楸的嫩芽嫩葉在民間被稱作“刺椿”或“刺楸芽”。明代的《救荒本草》首開野菜著述,記載了古時饑荒年,窮苦人為了果腹,就曾將刺椿作為救荒野菜來食用。
刺楸葉形美觀,葉色濃綠,樹干聳直,葉大枝疏,是花葉俱佳的觀賞樹種。
刺楸枝葉不易引火,能用于油庫綠化及營造防火隔離林帶。
刺楸木是一種木質堅硬、材質細膩、木紋紋理自然光亮的優良木材。
再說園林藝術、文化情趣方面:
刺楸樹干通直挺拔,滿身的硬刺在諸多園林樹木中獨樹一幟,體現出粗獷之野趣,適合作行道樹或園林配植。
在東北長白山林區,過去女子出嫁,嫁妝里一對刺楸木箱必不可少。但婚俗習慣變化得叫這種刺楸木箱現在只是在偏遠山村才有傳承。
相傳朝鮮族人民在宋代就已創造、后來世代喜歡使用的弓弦樂器奚琴,其制作工藝非常講究,歷代的制琴工匠均采用長白山一帶木質和木紋均佳的刺楸木做振動琴板。但后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創新,逐漸用梧桐木代替了刺楸木。
最后淺議幾句社會學思考:
刺楸樹民間也叫鳥不宿,但有圖文證實:果實成熟時,藍黑色核果成球簇擁,隨風搖曳,吸引著鳥兒前來取食,繁茂的刺楸果成了鳥兒的天然糧倉,其實也算招鳥植物。我想:大樹才會結果,在刺楸幼樹時飛鳥也因為懼怕密布的硬刺而對它與生俱來的冷酷避而遠之。
如果你心田也縈繞詩意,有了上述認知,你會和我一樣崩潰無語:
刺楸樹從幼樹到大樹,不再張揚挺拔,而是歸于隨和。
從古代到今天,不再浪漫,不再是新嫁娘傲嬌的陪嫁;不再高雅,不再回響延續淵源流長的奚琴聲……
回過頭,再談談最早記錄刺楸樹刺椿芬芳的朱橚(sù,意為草木茂盛;樹木高):
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之弟,建文帝之叔,初封吳王,后改封周王。醫學家,植物學家,編著《救荒本草》。全書兩卷,共收錄食用植物414種,其中來源歷代本草舊有者138種,新增276種。后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都收入了《救荒本草》的內容。
朱橚一生坎坷,多遭猜忌掣肘,鮮彰周王尊貴。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先后兩次治其罪,兩次將他流放云南。朱橚在政治上受制于權力斗爭和削藩的局限,動輒得咎。他只是把自己的才華用于醫藥、植物、刻書出版和文藝方面,成為了植物學家。這也似乎印證了朱元璋給兒子起名恍有先知。
史料研究認為,朱橚并非長子或太子,但個性強,有才華,又不太聽話,父親朱元璋不怎么喜歡他,他的悲劇與生俱來。
看樹看自然也是看人生。
我就覺得他的人生就是一棵刺楸樹的生長,走著走著,不再有少年的冷傲倔強,不再有皇子的傲嬌,不再有周王的雍容高雅,最終如刺楸樹枝椏的硬刺藏匿于枝葉得以品嘗刺楸芽的美味,如歷代的名士隱居于山林悟及山水畫的靈透……
2023.8.26.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