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多個西瓜被啃壞,吃瓜大盜是……
最近,一則這樣的新聞曾引發關注: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駁岸村新二組的村民陸老伯向上海電視臺反映,家自留地里種的瓜果蔬菜經常被一種“神秘生物”偷吃:
來源:上海電視臺節目截圖
據陸老伯所說,自己地里種的多種蔬菜瓜果都被這種動物看上了,特別是地里的西瓜,3天時間就被啃掉了30多個,損失慘重……
來源:上海電視臺節目截圖
這個“吃瓜大盜”究竟是誰呢?當地村民說它善于游泳,晝伏夜出,成群結隊,長得就像水獺一樣,也有人叫它"水老鼠",但比一般的老鼠大多了。
此新聞一出,眾網友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是豪豬或者河貍,甚至還有網友猜測是不是野生動物園的什么豚鼠逃出來了。
神秘的“吃瓜大盜”
新聞采訪當日,電視臺便連線筆者(指本文作者何鑫)進行征詢。雖然信息比較有限,但筆者還是推測這個罪魁禍首大概率是原產于南美洲的海貍鼠,并建議加強防范,采取措施進行捕捉,避免造成進一步損失。
經過一周多的調查后,結論水落石出,“吃瓜大盜”果然就是海貍鼠 Myocastor coypus !
來源:上海電視臺《新聞坊》節目截圖
筆者也隨同上海電視臺、金山區林業站、農業農村委、村委會等工作人員一同趕到現場,并現場進行的調查與分析。
來源:上海電視臺《新聞坊》節目截圖
被抓到的三名“偷瓜犯罪嫌疑人”在現場只能乖乖地呆在捕捉籠中。其中大的那只體重達到了13斤,小的兩只也分別有3斤左右。
被抓捕歸案的海貍鼠 | 何鑫 攝
村里表示已經準備好和海貍鼠做一場長期的斗爭,盡可能減少老百姓種植水果蔬菜包括水稻的損失。金山區農業農村委和水務部門也表示會持續進行排摸,和金山區林業站一起用捕獸籠對海貍鼠進行誘捕。
當然,被捕的“吃瓜大盜”最后的結局是被送到上海市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做無害化處理。
“無奈被抓”的海貍鼠 | 何鑫 攝
來自南美的海貍鼠
其實,按照這樣的流程進行處理的原因是——海貍鼠并不是我國原產的動物,它們原本分布于南美洲,以植物的根莖為食,曾被引入到世界其他地區作為人工飼養的經濟獸類。
在水邊休息的一大一小兩只海貍鼠 | 諸仁 攝
在科學分類上,海貍鼠屬于哺乳動物綱Mammalia、嚙齒目Rodentia、豪豬亞目Hystricomorpha、棘鼠科Echimyidae、海貍鼠屬Myocastor,它的英文名為Nutria或Coypu。
一只大海貍鼠帶著一只小海貍鼠 | 豬籠草 攝
作為廣義的鼠類家族的成員,在“鼠輩”中論資排輩的話,它們其實和南美洲的一眾代表性嚙齒動物具有較近的親緣關系。
例如厚德載物的“卡皮巴拉”——現存最大的嚙齒動物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 ,在科學實驗和寵物市場都占有一席之地的豚鼠Cavia porcellus 等。(鼠類詳情可見:豪豬不是豬,那它是什么?)
海貍鼠?海貍?河貍?
海貍鼠與河貍
這么多名字,很容易把人搞暈。首先容易弄混的就是河貍與海貍鼠。其實海貍鼠這個“海”字挺有問題的,因為它們和河貍一樣都屬于淡水生活的嚙齒動物,根本不生活在海中。
在淡水環境中生活的不同毛色的海貍鼠 | 諸仁 攝
與原產南美的海貍鼠相比,河貍的自然分布在北半球,它們的英文名為Beaver,分為北美河貍 Castor canadensis 和歐亞河貍 Castor fiber 兩種,但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人為引入的北美河貍。
現存的兩種河貍外形差別不大
來源:http://p0.itc.cn/
它們也是淡水生活的動物,但在中文中有時也會被錯誤地稱為“海貍”。動畫片《小企鵝Pororo》中的角色——粉色的露比(loopy)其實就是一只河貍,只不過在宣傳中錯誤地被叫做“海貍露比”。
看看露比的尾巴就能說明它其實是一只河貍
來源:https://n.sinaimg.cn/
雖然河貍從外觀上看起來與海貍鼠有幾分相似,但其實只要看到尾巴就能輕松將它們區分開。
河貍尾巴則為槳狀,海貍鼠的尾巴為典型的“鼠尾巴”,為細長的棒狀,仔細看就像褐家鼠、小家鼠的尾巴那樣,只不過更大更長一些。
看看河貍的大尾巴
來源:http://uploads.neatorama.com/
此外,河貍的體型也明顯更大,毛發看起來也比海貍鼠更長一些,“面相”似乎也更“和藹”一些。
面相更好看的河貍
來源:https://i.natgeofe.com/
另外,河貍還有一項本領,那就是會通過啃斷樹干作為材料“修筑水壩”作為自己的家。
河貍精巧的水壩巢
來源https://cdn.britannica.com/
但可能就是因為對于“筑壩”所需要的環境的苛刻要求,無論是北美大陸還是歐亞大陸,兩種河貍種群數量都不算很多。
尤其是在我國有分布的歐亞河貍的亞種——蒙新河貍Castor fiber birulai,幾乎只能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河貍自然保護區中找到它們的身影,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之《蒙新河貍》
海貍鼠與水獺
至于水獺就不用說了,作為食肉目鼬科動物,它們與嚙齒目動物完全不同。全球現存共有7屬13種水獺,我國有分布的有3種,即亞洲小爪水獺Aonyx cinerea、歐亞水獺Lutra lutra和江獺Lutrogale perspicillata。
來源:水獺噸噸
作為水域生態系統中的中型捕食者,水獺們對水域環境的質量要求很高。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隨著環境改善重新回歸的江獺甚至與城市相處融洽,成為當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象征和形象代表。
新加坡標志性的江獺
來源:https://static.mothership.sg/
在我國,近年來,隨著水域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少地區都有水獺重現的新聞,希望它們在未來能夠回歸上海。
海貍鼠:我要從南走到北
在海貍鼠的人工飼養歷史中,它們首先被引入北美和歐洲,并很快也就都出現了野外逸散現象。其中,侵入到北美野外環境的海貍鼠成為了北美原有的麝鼠Ondatra zibethicus(英文名為Muskrat)的競爭對手。
體型更小、身形更圓、毛茸茸的麝鼠
來源:http://www.kswildlife.org/
相比而言,在北美屬于本土野生動物的麝鼠能夠忍受更寒冷的氣候,而且會用干枯的水生植物在水面上修筑三角狀的巢,頗有幾分河貍筑巢的感覺。
在我國北方逸散的麝鼠修筑的巢
張彤彤 攝
但海貍鼠這個來自南美的外來戶在北美因為養殖管理不當到野外安家后,數量迅速擴張。
北美洲的河貍、海貍鼠、旱獺、麝鼠的體型對比
來源:https://www.thatshamori.com/
據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海貍鼠種群就超過了100萬只,除了對于農作物造成危害外,還有很多防洪堤都海貍鼠被挖到決堤,造成的破壞據稱比北美時有的龍卷風和山火還重。
頂著四顆黃色大門牙的海貍鼠
來源:https://img.fotocommunity.com/
但有些研究顯示,海貍鼠至少在美國東南部種群數量擴增有限,因為在那里生活著美洲短吻鱷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它們倒是蠻青睞將海貍鼠作為食物。
正在取食海貍鼠的美洲短吻鱷
來源:https://1992daily.com/
多說一句,可千萬別指望美洲短吻鱷的唯一親兄弟、我國的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 能這么干,因為它們本身就更喜歡吃魚類、螺類,甲殼類等水生生物,嚙齒類動物并不在它們的首選菜單上……
上海的野外其實也有麝鼠,它們水性不差 | 何鑫 攝
遠渡重洋,來到我國的海貍鼠
那么,我國的海貍鼠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也從前蘇聯大規模引進過了海貍鼠作為毛皮獸進行飼養。
但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包括上海在內的國內很多地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便已經放棄海貍鼠的飼養產業,隨之而來是海貍鼠的逸散。事實上,這種動物逸散到自然環境中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早已在我國自然環境中四處擴散的海貍鼠
黃非紅 攝
有趣的是,我國一些地區也曾經引進過麝鼠作為與海貍鼠相似的毛皮獸,并且在后來以相似的原因,使得麝鼠逸散到了野外。在這種情況下,麝鼠和海貍鼠的外來戶身份是一樣的。在我國北方,麝鼠同樣也在野外造成了與海貍鼠相似的啃食農作物的問題。
成年體型要小于海貍鼠的一黑一白兩只麝鼠
豬籠草 攝
江浙一帶,近年來海貍鼠的新聞明顯越來越多。除了會啃食各種農作物外,它們挖洞筑巢的習性還附加產生了破壞田地、乃至水岸防洪設施的問題。
海貍鼠會藏匿在茂密的水生植物中 | 尹勇 攝
在上海的戶外,其實不止是金山區,浦東新區、奉賢區、青浦區、松江區等很多環境中都已經能找到海貍鼠的身影。它們的身體通常為灰褐色,但也會出現一些白化型或黑色型的個體。
冬季的低溫能有效阻礙海貍鼠的種群擴張,
但暖冬就不好說了…… | 尹勇 攝
與“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巴西龜”(紅耳龜)等著名外來入侵物種相比,在我國,海貍鼠其實并未被列入生態環境部所公布的第一至四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也未被列入農業農村部會同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關總署和國家林草局組織制定的《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可別把海貍鼠認成水獺 | 豬籠草 攝
所以,海貍鼠的屬性與我們生產生活中充斥的大量國外動植物一樣,只屬于外來物種,不是入侵物種。
正在暢游的海貍鼠 | 傅聰 攝
然而,隨著缺乏天敵和有效競爭對手的海貍鼠越來越多,頂著四個橙色大門牙的它們,也許會造成更多的“吃瓜”事件。
未來各個有關部門和科研機構絕對有必要對它們的種群發展與擴散加強觀測與評估,切勿讓這些“大盜”在它們的家鄉之外肆意逍遙下去。
四處擴散泛濫、造成危害其實也不是它們的錯,不是么?
豬籠草 攝
*鳴謝:感謝上海電視臺計青牧的聯絡與報道,感謝張彤彤的聯系與幫助,感謝姜龍、尹勇、黃非紅、傅聰、豬籠草、diyuke提供照片與視頻支持
作者 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
研究領域:生態學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