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專家攜手保護勺嘴鷸
新華社客戶端南京4月20日電(陸華東、蔣偉)春日的中國江蘇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海浪翻滾,“鳥浪”陣陣。在成群的鳥兒中,數量稀少的勺嘴鷸尤為可愛,是觀鳥人追逐的“明星”,同樣是中俄專家關注的焦點。
用望遠鏡實地觀測、在會議室熱烈討論,18日-19日,來自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環境部、俄羅斯鳥類保護與研究協會的專家,與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鹽城師范學院等中方專家齊聚在條子泥濕地,交流分享勺嘴鷸從孵化到成年階段成功保護的經驗,探討從繁殖地到關鍵棲息地遷飛沿線的協同保護對策。
勺嘴鷸是地球上最瀕危和稀少的鳥類之一,全球種群預估數量約600只,被譽為“鳥中大熊貓”。每年5月-7月間,勺嘴鷸在俄羅斯遠東的楚科奇半島及堪察加半島繁殖,然后沿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南遷越冬。在這條漫長遷飛通道上,東臺條子泥濕地是至關重要的遷徙停歇地、換羽地和中途補給站,每年春、秋遷徙季,勺嘴鷸在條子泥停歇、覓食、換羽達3個月,最多的時候這里記錄到超過200只,堪稱勺嘴鷸的“第二家園”。
19日上午,江蘇東臺條子泥濕地研究院、俄羅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俄羅斯鳥類保護與研究協會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沿線國際合作發起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將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納入首批合作伙伴,在保護和監測共享物種、成果應用和轉化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現場 蔣偉攝
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俄羅斯鳥類保護與研究協會副主席尼基塔·切爾涅佐夫(Nikita Chernetsov)說,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在條子泥進行的這場研討增進了中俄兩國科學家之間的業務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認為,保護地球需要不同國家的人民、科學家和政府共同努力。作為勺嘴鷸的繁殖地和關鍵棲息地,中俄加強協作,對于保護勺嘴鷸的種群數量意義重大。同時,中俄專家合作研究也有助于更進一步認識候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更好保護瀕危物種。
會議期間,還舉行了俄羅斯勺嘴鷸專家葉甫蓋尼·瑟羅耶奇科夫斯基(Evgeny Syroechkovskyi)遺物捐贈儀式,共同紀念其為拯救和恢復勺嘴鷸數量以及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所做出的貢獻。
“對任何一個鳥類學者來說,望遠鏡都是最基本的設備。我捐贈的是葉甫蓋尼在楚科奇第一次觀察到勺嘴鷸的那個望遠鏡,希望他的精神、他的望遠鏡和我們共同的學術成果能夠留在條子泥,希望國際社會能夠為研究和保護勺嘴鷸繼續加強合作。”葉甫蓋尼的遺孀、俄羅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伊蓮娜·拉波(Elena Lappo)深情地說。
葉甫蓋尼生前曾多次來到東臺條子泥濕地觀測勺嘴鷸生存狀況,與中國科學家和當地生態攝影師結下了深厚友誼。
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賈亦飛與葉甫蓋尼相識近10年。賈亦飛介紹,葉甫蓋尼從20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研究并推動勺嘴鷸保護工作,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外交家”,有力推動了勺嘴鷸的全球保護。“葉甫蓋尼雖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將激勵更多中外專家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鳥類保護。”
李東明(左一)與葉甫蓋尼(左二)合影 李東明供圖
“鳥無國籍,我們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東臺市生態攝影師李東明是葉甫蓋尼到條子泥濕地觀測勺嘴鷸的常伴。兩人一起用鏡頭找尋勺嘴鷸的艱辛、發現后的喜悅,李東明至今難忘。葉甫蓋尼20多年如一日地關心勺嘴鷸,用嚴謹的科學研究保護勺嘴鷸,更令李東明特別感動。他堅信,未來,定會有更多“葉甫蓋尼”,中俄攜手保護勺嘴鷸的故事將不斷續寫新篇章。
新華社客戶端江蘇頻道編輯:周萱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