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濕地大省黑頸鶴翔集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監測黑頸鶴。 祁宗珠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四月的祁連山,冰雪消融,春回大地,黑頸鶴又陸續飛到這里生活。目前,已有10余只黑頸鶴從西藏遷徙至祁連山國家公園,其余還在越冬地活動。祁連山國家公園黑頸鶴正式拉開了春季遷徙的大幕。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先后與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合作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黑頸鶴調查。調查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調查記錄到黑頸鶴195只,特別是轄區內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央隆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木里鎮是國家公園黑頸鶴繁育的重點分布區。通過近3年的研究調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是黑頸鶴賴以生存的核心棲息地之一。
為進一步掌握黑頸鶴遷徙路線、繁殖策略等生態學信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與北京林業大學聯合在2020年至2021年間為38只黑頸鶴佩戴衛星跟蹤器。追蹤數據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內的黑頸鶴遷徙歷時時間長,最長的歷時39天;遷徙距離長,最長可達1500公里,是目前已知的黑頸鶴遷徙中距離最長的。研究結果表明,祁連山國家公園是黑頸鶴這一物種基因交流和種群延續的重要場地。
“黑頸鶴!黑頸鶴!”3月21日,是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每月一次的黑頸鶴野外監測的日子,當監測人員趕到海晏縣甘子河附近時意外發現,2只體型高大的黑頸鶴時而在河口的濕地上散步,時而將細長的喙伸進水中覓食。
“這是今年我們在青海湖畔監測到的第一批黑頸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孫建青介紹,連續13年的黑頸鶴野外種群監測結果顯示,從2010年至2022年,黑頸鶴在青海湖邊的種群數量相對穩定,保持在80只至140只之間。
近年來,為了保護黑頸鶴等旗艦物種,青海湖鳥島游客服務中心變成生態管護站點,各類旅游經營設施已被拆除,鳥島、沙島等景區閉門謝客,停止一切旅游經營活動,青海湖已成為黑頸鶴等鳥類的家園。
為有效保護黑頸鶴生活的濕地,青海實施最嚴格的濕地保護政策,頒布實施了《青海省濕地保護條例》《青海省關于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實施意見》《青海省濕地名錄管理辦法》《青海省草原濕地生態管護員管理辦法》等。去年初,青海又將“濕地保護率”納入林(草)長制考核體系。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全面掌握我省黑頸鶴種群數量、分布、棲息地狀況,2021年,省林草局委托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對青海省范圍內的黑頸鶴展開專項調查。調查發現,全省6個自治州104個黑頸鶴分布位點,共觀測到黑頸鶴957只,主要分布于我省各大江河湖泊、沼澤濕地的草原、草甸及部分荒漠生態景觀內。這是我省首次在全省范圍內對黑頸鶴的生存狀況開展大規模的專項調查,對黑頸鶴的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調查發現,青海6個自治州有黑頸鶴分布位點104個,其中,繁殖期103個位點共觀測到黑頸鶴377只,越冬遷徙前1個位點共觀測到黑頸鶴580只,其中海西州占46.84%,海北州占24.67%。此次調查基于大量的數據調查積累,首次對青海黑頸鶴適宜生境面積和高、中、低三個層次的適宜分布空間分析。分析表明,我省中北部為黑頸鶴高度適宜分布區,東部及西北部為中度適宜區,南部局部區域為低度適宜區,黑頸鶴在青海高原得到有效保護。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