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貘科圖鑒
貘(mò)科動物體型像豬,但略大,鼻子圓長,可自由伸縮,尾短皮厚,前肢四趾,后肢三趾,善于游泳。幼貘身體都利于偽裝的白紋和斑點斑紋。
貘科是哺乳綱奇蹄目僅存三個科之一,現僅存貘屬1屬5種。其中可分為山貘、中美貘、南美貘、卡波馬尼貘及馬來貘5種,前4種都分布在美洲,只有馬來貘一種分布于東南亞。
山貘
Tapirus pinchaque
山貘,也稱毛貘、安第斯貘,分布于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北部的安第斯山脈地區。現存野生山貘數量估計少于2500只。
山貘體長約1.8米,肩高0.8-0.9米,重量150-225公斤。身體大部分長有棕色至黑色的長毛,唇部四周為白色。成年山貘臀部有兩塊無毛區域。棲息于海拔1400-4700米的山地森林中,主要以灌木、蕨類等植物為食。
中美貘
Tapirus bairdii
中美貘,生活在中美墨西哥東南部、伯利茲、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和巴拿馬等國的茂密叢林中。
中美貘體長通常為2米,肩高1.1米,重量220-300公斤。臉部、喉部有一塊乳白色印記,面頰上則各有一個暗點。身體的其他部分則為深褐色或灰褐色。
主要以樹葉和落下的果實為食,行走時的軌跡呈鋸齒狀。一般居住在水的附近,尤其喜歡游泳和涉水。
中美貘被列為瀕危動物,其主要面臨的威脅是棲息林地的減少和偷獵。
南美貘
Tapirus terrestris
南美貘,又名巴西貘或低地貘,棲息在南美洲亞馬遜雨林及亞瑪遜盆地近水的地方。它們的分布地北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及圭亞那,南至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西至玻利維亞、秘魯及厄瓜多爾。
體長1.7-2.1米,肩高0.7-1.1米,重200-250公斤。南美貘呈深褐色,腹部色淡。頸部及耳緣白色,由頭頂至頸背有一道短而直立的鬃毛,帶黑色,身上的毛短而光滑。
夜行性,白天于林中休息,傍晚于湖、河邊活動覓食。聽覺敏銳,警惕性很高,善于游泳,南美貘當受驚時會走入水中。南美貘是草食性的,食用葉子、芽、嫩枝及細小的樹枝,也盜食農田的瓜果和根葉。
卡波馬尼貘
Tapirus kabomani
卡波馬尼貘,又名小黑貘,是2013年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發現的一種貘,卡波馬尼貘是自1992年中南大羚在越南和柬埔寨被發現以來第一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也是近一百年來首次發現新的奇蹄動物。
體長大約1.3米,肩高0.9米,重量110公斤左右。它的體形比之前認為最小的貘-山貘還要小。樣貌與南美貘相似,毛發顏色比南美貘深。
卡波馬尼貘棲息于熱帶林地,是夜間活動的動物,通常為獨居,以植物的葉和種子為食。
馬來貘
Tapirus indicus
馬來貘,又叫亞洲貘、印度貘,分布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生活在低海拔的熱帶雨林。
馬來貘體長1.8-2.4米,尾長5-10厘米,肩高90-107厘米,重量250-320公斤。身體渾圓,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后段有白色體毛外,其它部位皆呈黑色。
馬來貘會在日夜交接時覓食,植食性,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樹葉、水果、草及水生植物,它們的食性很廣,能吃將近一百種的植物。
中國的文獻記載
《爾雅·釋獸》:“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所述似大熊貓,從現存貘類體色來看,可能為馬來貘。
明代馬歡的《瀛涯勝覽·舊港國篇》記載:“又山產一等神獸,名曰神鹿,如巨豬,高三尺,前半截黑,后一段白花毛純短可愛。嘴如豬嘴不平,四蹄亦如豬蹄,卻有三跲。止食草木,不食葷腥。”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