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見“鹿”,“蕨”代芳華——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
蕨類植物,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羊齒植物,您是否又聽過呢?其實羊齒植物就是蕨類植物的另一個別稱。那么為什么蕨類植物會被稱作羊齒植物呢?這是因為古人在日常觀測中發現蕨類植物的葉片與羊齒非常相似,從而給予的另一種更為直觀的稱呼。其實,羊齒植物是我們對蕨類植物的一種刻板印象。山間林下、低矮草本,有著如羊齒般的羽狀葉片(圖1A),這或許就是很多人印象中的蕨類植物吧!事實上,蕨類不僅有羽狀葉片類型,也有單葉類型(如:星蕨屬Microsorum,圖1B);不僅有低矮草本,也有高大木本(如:桫欏科Cyatheaceae,圖1C);不光可以生長在山間林下,亦可水生和沼生(如:水蕨屬Ceratopteris,圖1D)。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種植物是一種大型附生蕨類,它的葉二型(能育葉和不育葉),其中能育葉形態更是多變,狀似鹿角。它就是蕨類植物中別具一格的存在——鹿角蕨(圖2)。
圖1:蕨類植物。A: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B:江南星蕨 Lepisorus fortunei;C:筆筒樹 Sphaeropteris lepifera;D:邢氏水蕨 Ceratopteris shingii。
圖2:鹿角蕨植株照。A:生境;B:個體;C:孢子囊。(曾佑派攝)
1858年,William Jackson Hooker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該種可育葉裂片短,凹陷部分呈半圓形,大型淡褐色的孢子囊群突出,上緣形狀與壯麗鹿角蕨(Platycerium grande)相似,但更接近腎形,首次將它作為一個新種進行處理(圖3左)。此外,他還將Wallich 1826年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和1827年在緬甸Martaban(現位于Mottama)采集的標本指定為該新種發表的憑證,并在原稿中繪制了線描圖(圖3左),將其命名為Platycerium wallichii。屬名“Platycerium”是由“Platy-”和“-cerium”組成,其中“Platy-”有“扁平的”之意,而“-cerium”則為“角狀結構”,合起來就是“扁平的角狀結構”,種加詞“wallichii”則是紀念Wallich的采集貢獻。時至今日,當年Wallich在緬甸采集的標本仍保存在邱園植物園(K)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BM)中(圖3右),這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雖然鹿角蕨被描述并發表了,但它的系統位置也是幾經變更,近年的研究將它放在了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鹿角蕨屬(Platycerium)。
圖3:鹿角蕨原始文獻和模板標本。左圖:原始文獻;右圖:合模式(BM001038346,圖片來源于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鹿角蕨屬是水龍骨科和禾葉蕨科植物(polygrammoid ferns)中為數不多的泛熱帶分布的類群,共包含15-18種,其中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州分布有6種,8-11種分布在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馬來群島和澳大利亞,南美洲僅分布有一種。它們主要附生在樹上,有時也會附生在巖石上,通常生長在比較開闊的地帶。中國作為鹿角蕨屬分布的北緣,僅在云南分布有鹿角蕨一種。受人為干擾的影響和棲息地的破壞,鹿角蕨的野生居群遭到了較為嚴重的威脅,野生個體數量急劇下降。《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將其評估為極危等級(CR),《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將其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
此時,很多人可能會納悶,既然鹿角蕨如此瀕危且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為什么市場上還是經常能看到鹿角蕨的存在?這里可能需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在我國受保護的僅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一種,它也被稱作綠孢鹿角蕨,而市場上流通的“鹿角蕨”通常是指鹿角蕨屬的植物,如:二歧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圖4A)、皇冠鹿角蕨(Platycerium coronarium)等以及它們的品種。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所謂的保護都是針對野生植物,而人工培育的栽培品種并不在保護的范疇,這也是我們能在市場上看到不少的珍稀瀕危植物的原因。當然,如果販賣的是野生保護植物,這還是“很刑”的。
圖4:華南植物園保育的鹿角蕨屬植物(部分)。A:二歧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B:象耳鹿角蕨 Platycerium elephantotis;C:東非鹿角蕨Platycerium alcicorne。
華南植物園中保育了不少的鹿角蕨屬植物,如:二歧鹿角蕨、象耳鹿角蕨(Platycerium elephantotis,圖4B)和東非鹿角蕨(Platycerium willinckii,圖4C)等(圖4)。遺憾的是鹿角蕨本種在一次展出后“香消玉殞”了。當然,如果想看“鹿角”,其實二歧鹿角蕨的特征更為典型。二至五回叉裂的能育葉與鹿角不能說一模一樣,那也是相差無幾。那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區分呢?最直觀的區分就是:鹿角蕨孢子呈淡褐色,葉脈呈密網狀,而二歧鹿角蕨的孢子為暗褐色,葉脈不為密網狀。此外鹿角蕨正常能育葉片狹長,基生不育葉小,而二歧鹿角蕨則剛好相反。大家現在是不是對鹿角蕨屬植物的認識更深刻了呢?快來植物園打卡吧!
觀賞地點:蕨園、溫室群景區-奇異植物室等地
參考文獻:
Kreier H. P., Schneider H. 2006.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staghorn fern genus Platycerium (Polypodiaceae, Polypodiida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3(2): 217–225.
文、圖:謝丹(標注除外)
轉自華南植物園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