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奮力推進“百千萬工程”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海珠奮力推進“百千萬工程”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廣州日報 2023年12月01日 何鉆瑩
海珠區推進生態建設,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綠色動能。謝惠強攝
頭號工程,頭號力度。今年,在廣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海珠區舉全區之力,以“頭號工程”的勢頭和力度推動“百千萬工程”開好局起好步,以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為目標,以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創先”區為定位,以“一區一谷一圈”建設為引擎,空間組團推動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以“一工程三行動”為抓手,拆治興并舉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以“一街一策”為支撐,推動三級聯動深度融合發展。
2023年前三季度,海珠區地區生產總值為1940.23億元,同比增長8.3%,排名全市前列,經濟呈現穩中有升的增長態勢。
文/何鉆瑩
以“一區一谷一圈”建設為引擎
空間組團推動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
海珠區,一座既有2000余年歷史文化底蘊,也有前沿數字經濟、都市工業的中心城區,如何統籌城區協調發展是其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創先”區必須面臨的課題。
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開局之年,海珠區聚焦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通過內拓外聯雙向發力,再造區域協調發展新優勢。向外,海珠區以一個“聯”字增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空間鏈接,推進與廣州都市圈融合互動,參與廣州活力創新走廊建設;對內,海珠區以一個“拓”字統籌推進“一區一谷一圈”建設,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1+6+N”現代化產業體系。
分類施策是“百千萬工程”的基本原則之一。海珠區立足于東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地的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從規劃上差異化實施發展路徑。
東部,海珠區建設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在這里,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數字技術產業陸續落地;在這里,廣聚世界英才的第二屆廣州·琶洲算法大賽剛落下帷幕,云集天下客商的秋季廣交會又登場。近日,琶洲CBD榮登福布斯中國發布的中國大陸地區中央商務區競爭力Top10榜單。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海珠正加快打造創新型數字經濟總部優勢集群,加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辦好廣交會、廣州·琶洲算法大賽等重大活動,用好琶洲港澳碼頭、數據經紀人試點等重要平臺,打造“數字+會展+總部”融合創新的產業新高地。
中部,海珠區建設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海珠匯聚了中山大學等8所高等院校以及20個科研院所,世界最大的城央濕地公園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也坐落于此。厚植資源稟賦,海珠區加快打造環濕地創“芯”價值圈,全面推動環中大、環濕地區域城市更新、創新迭代、產業升級,實現生產、生活與自然無界共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樞紐、創新創業集聚高地和生態休閑特色空間。
西部屬于海珠的老城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海珠區通過著力保護、活化利用等方式高品質推進南華西騎樓街、洪德巷等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做大做精江南西商圈,全面推進“江南西—寶業路—金沙路—太古倉”文商旅融合建設,打造廣州歷史文化傳承地和品質消費體驗地,建設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以“一街一策”為支撐
推動三級聯動深度融合發展
如何將規劃落到實地,讓群眾對“百千萬工程”可知、可感、可信?海珠區強調“一街一策”,將轄內267個社區精準畫像分類施策,細分7類差異化發展,推動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深度融合發展。
在赤崗街道,結合城市地標廣州塔所在地的特點,街道創新以廣州塔景區全域服務治理項目整合轄內資源,集中統籌,破解廣州塔景區的治理難題。今年中秋國慶黃金周期間,廣州塔景區迎來了大量游客,最高峰值達到18萬人次。為應對海量客流,廣州塔景區管委會提前做足準備,在節前就聯動了城管部門加強環衛保潔,投放不少于5個臨時衛生間;聯動區科工商信局做好景區信號保障;聯動宣傳部門做好人流預警宣傳;聯動住建部門做好有軌電車的停運安排工作,加強共享單車等的管理……多方聯動保證市民享有平安假期。
而對于南華西街來說,基層治理有另一套經驗。南華西街開基于清代中葉,如今街道黨群關系、鄰里關系和睦,頗具熟人社區的特色。街道通過常設居民議事大會等方式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今年9月,住在兆龍里社區的長者陳劍峰建議社區在轄內的老樓房里設置愛心共享輪椅,這位居民的意見最后在街道轄內12個社區推廣;龍武里社區內有潘家大院等歷史文化建筑,為將其保護起來,居民主動討論,商議出一條針對文物保護的社區居民公約。如今,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越來越強,社區里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圍。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聚焦轄內18條街道條件差異化、資源稟賦鮮明的情況,海珠區將區的優勢、街的特點、社區的資源更好地統籌起來,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特色。
推進綠美海珠生態建設
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綠色動能
從高空俯瞰海珠區,大片耀眼的綠色現于眼前,那便是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海珠濕地用實例證明,綠色不僅屬于偏遠的城郊,也可以走進中心城區,與城市共生,讓居民受惠,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綠色動能。
開展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推進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本底調查……今年以來,海珠濕地高標準、高質量開展綠美海珠生態建設工作,助推綠美廣州生態建設。濕地整體環境的提升有效緩解了城市內澇現象和熱島效應,還給城市更舒適的人居環境。
另一方面,濕地充分發揮科普宣教、文化傳承等功能,滿足了公眾康體休閑、民俗文化、自然教育等需求;還攜手企業共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生活圈,實現聯動發展與共治共享。如今,濕地的綠色“紅利”逐步釋放,正助力周邊產業綠色轉型升級,驅動城市轉變為以生態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形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新增長極。此前,海珠區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獲授牌。
未來,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海珠濕地將繼續推動綠美廣州生態建設示范點建設;推動城園融合體系構建工作;推動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持續推進棲息地生境修復;推動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及其棲息地本底調查、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推動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治等。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走出海珠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都市農業是海珠區“百千萬工程”的重點工作之一。如今,在瑞寶街道的一方樂田,抬頭可見廣州塔,低頭悠然田園現于眼前。身處市中心亦能盡“嘆”悠然生活是海珠區探索都市農業之路的成果。此前,海珠區通過連片整合利用約170畝分散的“城中田”,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打造了融農業生產、科普、研發、休閑于一體的都市農園。后續,以此為樣板的都市農園將在海珠區陸續誕生。
對內,做大做強都市現代農業;對外,持續深化對口幫扶協作。海珠持續探索幫扶新模式,推動城鄉資源共享,走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對口幫扶之路。前不久,首個粵港澳大灣區(廣州)鄉村振興產業協作基地落戶海珠,這是海珠區對口幫扶及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大戰略舉措。梅州大埔有蜜柚,海珠轄內的企業有市場資源,兩者在協作基地對接,優質的蜜柚在大灣區的市場找到了新銷路;清遠清新區有上乘的雞和桂花魚,基地的企業將其研發成預制菜,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送到廣州市民的餐桌上。
據悉,目前已有14家企業入駐該基地。“我們希望將其打造成鏈接城與鄉的平臺。”基地有關負責人說,基地深入構建“山品入灣、灣品入山”國內雙循環模式,廣泛鏈接大灣區金融資本、科技人才、市場渠道等優勢資源和對口幫扶協作地資源,通過股權合作、成立合作企業、平臺運營、校企合作等模式已在貴州、上海等地布局。
專題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