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碩士養猞猁,是學歷“貶值”還是教育“升值”?
譚寶怡(廣西大學)
劍橋大學獸醫科學碩士馬雅在動物園飼養猞猁的新聞引發熱議,網友圍繞“高學歷是否浪費”的爭論,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社會對教育本質與職業價值的認知割裂。當“00后”一代開始將學歷從“敲門磚”轉化為“體驗券”,這場爭論或許該換個問法: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又該期待怎樣的人生? (2月20日 澎湃新聞)
馬雅的選擇之所以刺中輿論神經,源于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將高學歷等同于“人上人”身份,進而要求其兌換“體面職業”。但她在動物園的實踐中,卻展現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劍橋的動物種群管理數據分析法被用于優化飼養方案,獸醫藥理學知識在治療生病羚羊時發揮作用。這印證了哲學家懷特海的觀點:“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當知識不再被供奉于象牙塔,而是成為理解世界、改造現實的具體方法,教育才真正完成了從“鍍金”到“煉金”的蛻變。
面對猞猁,馬雅感受到的不僅是職業的詩意,更是對現代性困境的突圍。在“996寫字樓”與“動物園籠舍”之間,她選擇了后者:搬運草料時觀察鹿群的進食規律,打掃糞便時記錄動物的健康數據,與老師傅爭論輪胎玩具的安全性……這種“體力勞動 智力創造”的復合態工作,恰恰打破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陳舊分工。當飼養員謝逸林感慨“年輕人用科學改善動物福利”,一個更包容的職業評價體系正在浮現——真正的價值從不取決于西裝革履的體面,而在于能否在具體情境中激活生命的感知力與創造力。
網友對“事業編”的過度解讀,暴露了代際價值觀的鴻溝。父輩將編制視為安全感的終極載體,馬雅們卻更在意“親眼看到工作效果”。這種轉變背后,是Z世代對意義感的極致追尋:他們拒絕將人生壓縮為職稱晉升的單調曲線,轉而渴望在喂養猞猁時感受生命的對視,在訓練塔爾羊時理解野性的尊嚴。當一線輪崗成為高學歷人才的“必修課”,這昭示著一個新趨勢:最聰明的頭腦,正從“改變世界”的宏大敘事中抽身,轉而投身“理解生命”的具體事業。
在贊美馬雅的選擇時,我們仍需清醒認識到,不是所有理想主義都能找到落地的支點。當一線城市動物園能吸引劍橋碩士,偏遠地區動物保護站卻常年面臨人才荒;當“與動物對話”被包裝成詩與遠方,更多基層崗位仍在為社保缺失、薪酬倒掛所困。教育的真正“升值”,不應只是成全少數人的精神烏托邦,而需推動整個職業生態的公平進化——唯有當基層工作者都能體面地追尋意義,“馬雅們”的選擇才不會成為孤獨的樣本。
猞猁不會懂得劍橋文憑的價值,但會在馬雅靠近時投來好奇的目光。這種跨越物種的信任,或許正是教育最本真的答案:當我們放下“人上人”的執念,學會在具體生命中確認知識的溫度,每一份學歷都將找到獨一無二的歸途。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