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經驗證明面對第二撥疫情可以“將破壞性降至最低”
香港《南華早報》7月2日刊發題為《中國的經驗表明新冠疫情第二撥不一定是災難》的文章,對北京抗疫經驗給予肯定。文章中提到,6月11日,北京新增一撥與批發市場相關聯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不同于首次遭遇新冠病毒,這次在沒有“封鎖”情況下,高風險地區以外區域,生活仍有序進行,目前疫情也得到了控制。
利用第二撥疫情的新特點可以“將破壞性降到最低”
據《南華早報》報道,北京近階段的疫情防控提醒我們,新冠病毒的傳播是悄無聲息的,隨時可能出現第二撥疫情。但好消息是,北京經驗表明,可以以一種“將破壞性降至最低”的方式來控制第二撥疫情,因為第二撥疫情與之前的疫情存在明顯不同的特點。
△《南華早報》:中國經驗表明疫情第二撥不一定是災難。
第一是對病毒的了解程度和抗疫前的準備工作不同。
疫情初期,大家對新冠病毒知之甚少,也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面對不確定性,全面“封鎖”是避免潛在災難的唯一辦法。現在雖然仍有許多未知數,但對這種病毒如何傳播和影響人們有了更好的了解。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已經發展出一個結構和機制的“免疫系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迅速啟動起來。
△《南華早報》截圖
第二是時間范圍發生了變化。
早期的“封鎖”是與時間賽跑,趕在醫療系統不堪重負之前,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疫情擴散。對世界而言,現階段抗疫的首要任務是研制疫苗,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更像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這些新情況也改變了疫情管理的方法。拯救生命仍然是最重要的事,但我們可以且必須從整體上去考慮那些為了抑制病毒而采取的措施。
精準防疫 降低經濟損失
《南華早報》的文章還分析說,面對這樣的新特點,北京采取了更精準的防疫舉措,從而降低經濟損失。
文章中提到,長期戰“疫”就必須要綜合考慮健康、經濟等因素。我們應根據風險等級,有針對性地應對每一個新的聚集性傳播。精準的方式也可以讓我們把資源集中在關鍵領域,為接下來的戰“疫”積蓄力量。
如何精準防疫,北京的經驗給出了這兩個關鍵要素。
第一是利用數據。
截至7月2日,北京已經累計進行1005.9萬次新冠病毒檢測,并通過短信通知有風險的市民;北京全市300多個街道鄉鎮按風險級別進行了分類。隔離部分社區后,在城市的其他地方,只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人們的生活和經濟互動就可以繼續進行。
第二是迅捷的社會響應機制。
政府、私營部門和非營利組織共同合作去收集、發布數據并采取措施;基層組織對個別的社區、建筑物和組織采取了相關措施。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證實,通過有效的檢測和跟蹤系統,工作時間的損失減少了50%。
△《南華早報》截圖
文章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發展中國家將不得不在風險重重的重新開放和代價高昂的“封鎖”之間做出選擇。并建議每個國家都必須根據當地情況來調整自己的防疫系統,國際社會也應該作出更多努力,提供相關的手段和專業的知識。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全球抗擊疫情需要更明智和更多協作。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的馬拉松比賽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沖過終點線。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