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框辨鳥(九):灰、鴻、斑頭雁及其飛行高度

看上圖,鴻雁、灰雁和斑頭雁是國內最常見的三種大雁,同屬鴨科雁屬,我在《同框辨鳥(八):鴻雁與灰雁及其跨種繁殖》一文中已介紹了鴻雁與灰雁的區別,至于斑頭雁與前二者在外部特征上區別明顯,不難辨別。這里,我們要觀察它們的體型,直觀看鴻雁>灰雁>斑頭雁,與數據相符,見下表:

現在,引入另外一個有趣話題是它們的飛行高度,先看下表:

同屬的斑頭雁飛行高度令人吃驚,即便與所有鳥類相比也是佼佼者,
(圖片來源:上海某生態保護區科普專欄)
里面提到,“體型是決定候鳥遷徙高度的重要因素”這個論斷在一定范圍內是正確的,古人就把燕雀和鴻鵠(大雁、天鵝)做過比較,用燕雀的低飛與鴻鵠的展翅翱翔來闡明事理。2009年1月15日,美國航空公司1549航班,起飛不久后大約在850米的高度撞上遷徙中的加拿大黑雁,兩發熄火,驚險迫降密西西比河,無人員傷亡(這個奇跡被改編為電影《薩利機長》),要是撞個麻雀,應該沒事,可惜麻雀們沒有鴻鵠之志。但,僅從體型上看斑頭雁不應該能飛那么高,需進一步考慮其他因素。
寬大的翅膀能夠提供更多爬升力,
斑頭雁的翼展可達1.6米,且更顯修長,可是從上表數據看它又不是最長的,這就得考慮翼展體重比,這個指標它是三者中最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U2高空偵查機在采用超長機翼的同時也進行了輕量化設計和制造,飛行高度可達到25公里以上,可以作為一個佐證。
(U2高空偵查機,圖片來源于公開網絡信息)
在這種高度上飛行員除了戴氧氣面罩之外還要穿特制的加壓航空服,斑頭雁要飛越珠峰也同樣面臨生理極限的問題。相關研究表明,相比其他雁類,斑頭雁的羽毛具有高絕緣、致密結構和防水功能,以適應高空強電離、低溫、強風環境;紅蛋白對低氧環境的親和力比同類高出30%;線粒體密度更高,乳酸代謝更快,能延緩疲勞;飛行速度適中,心率維持在最佳水平,以保持較低能耗等。
綜上,生存環境壓力是外因,有利的基因突變導致的結構和生理的變化是內因,兩者造就了這個飛行高手。
讓我們再仔細看看這只與眾不同的鳥。
(pose擺了,拍吧?。?/p>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