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深度融合人工智能 中國研發世界首臺智能育種機器人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智能育種制種領域,中國科學家團隊再次取得重大科技突破:通過生物技術(BT) 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作物-機器人協同設計理念,利用基因編輯重新設計作物花型,快速精準創制“機器人友好”的結構型雄性不育系,運用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成功研制世界首臺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GEAIR)。
這項基于人工智能賦能打破雜交育種和制種瓶頸,實現大幅降低育種成本、縮短育種周期、提高育種效率的重要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操研究員領導的智能育種攻關團隊自主創新完成,相關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1日夜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線發表。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實驗室,許操研究員(右2)和研究團隊成員代表圍繞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展開討論并合影。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期刊審稿人高度評價稱,中國團隊本項研究工作是一項令人振奮的創新性突破,是通過BT AI交叉融合解決重大科技問題和產業難題的典范,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論文通訊作者許操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介紹說,本項研究成果由智能育種攻關團隊與合作者組成跨學科團隊共同攻關取得,實現了雜交育種制種從育種2.0時代跨越發展到育種5.0時代。
在本項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將智能育種機器人與從頭馴化和育種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種技術融合,首次打造出“智能機器人育種工廠”,實現優異品種的智能快速定制。
他們將可自動巡航雜交授粉的“吉兒”機器人系統應用于大豆,首次實現結構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創制,有望為中國率先突破大豆雜交育種、大幅提高單產,提供具有非對稱優勢的新一代智能育種技術和智能裝備。
研究團隊還開辟出“BT筑基 AI賦能 機器人(Robot)勞作”的智能育種(BAR)模式,標志著中國率先完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機器人育種閉環技術體系構建,在生物育種范式革新等方面展現出“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的重大應用前景。許操透露,這項研究成果既有基礎理論上的突破,在應用層面也已實現商業化運行。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將“育種-生產-采收-追溯”全產業鏈進行BT AI融合,推進后續研發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2.0版,未來還將拓展應用于不同作物,致力于為保障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