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對生物的影響
昨天,也就是6月29日,江南不少城市宣布“出梅”(梅雨結束)。梅雨也作霉雨或稱“黃梅雨”,指初夏(6月中旬~7月中旬)出現于中國江淮流域—韓國—日本一帶的由冷暖氣流交匯形成的準靜止鋒,它造成了持續的陰雨天氣,因適值中國江南梅子黃熟季節而得名。
(梅雨季,黃浦江上空偶見一縷陽光)
梅雨對生物的影響具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積極的影響包括,持續的降水緩解夏季旱情,特別有利于對需水量大的植物生長,如水稻,
(上海奉賢區5月底育秧,6月中上旬完成插秧,比兩廣或西南地區遲后1-2月)
茶葉在梅雨期間生長的嫩芽可能更鮮嫩;于此同時,河流、湖泊水位上升,擴大魚類的棲息空間,青蛙、蝸牛、蜻蜓等喜濕動物繁殖旺盛,食物鏈底端生物增多,為鳥類提供更多食源。

(梅雨季節,拍攝于上海川楊河)
不利影響包括,持續降雨可能引發洪災或泥石流災害,毀壞山林,某些陸地動物因積水被迫遷移,破壞鳥類巢穴或使幼鳥受凍夭折。
(親鳥在雨中喂食幼鳥,好在大多數小鳥會在5月出生,此時它們已經長出羽毛,有了一定抵抗力了,多數都能熬過這個時期,【圖片來源“鳥類實拍者”】)
還有,積水滋生蚊蟲,增加瘧疾、登革熱傳播風險增高,而潮濕環境適合霉菌、真菌快速生長,所以衣物家具易發霉,這也就是“霉雨”的來由;潮濕的環境還有利于各種病菌、病毒毒的繁殖,易引發流感、口蹄疫或或導致寵物皮膚病等。
對于人來說,這種影響就較為復雜,有人認為江南出美女,梅雨功不可沒,它造就了白凈細膩的肌膚;有不少北方人不適應這種濕答答的天氣,認為對關節不好;也有人認為梅雨季節會增加抑郁癥發病率...,我認為至少有一點梅雨推遲了高溫對這些區域的影響,請參看《煙波江上使人愁》。
出梅后江南就真正進入了夏天,氣象部門表示,7月4日前后,中國南北方高溫即將連成片,江南中東部、華南中東部、江淮、江漢東部、黃淮東部和南部等地最高氣溫將達到35℃至39℃,局部地區可達40℃以上[見注]。此時,又恰逢旅游旺季,到這些地方旅游的朋友要提前做好防嗮、防暑準備。

(梅雨前后兩重天)
梅雨是自然氣候周期的一部分,動植物通過長期進化已形成一定適應性,但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出現頻率增高,也可能會出現“極端梅雨”,并可能超出生物的耐受范圍,凸顯氣候變化下的新挑戰。以上海為例,2025年6月7日入梅,較去年早了12天,而出梅早了5天,梅雨量292.9毫米,較常年偏多一成以上,這種變化是否會帶來更多負面影響呢?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怎么提前熱起來了”)
注:引用來源《上海出梅首日即遇高溫 熱浪還將升級》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