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中新網天津1月15日電 (記者 王君妍)1月15日,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在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共同舉辦2025年世界濕地日主題宣傳活動。記者從活動中獲悉,天津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初步建立起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4 4 1”的濕地管理體系。
圖為活動現場。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濕地,素有“生命搖籃”“文明發源地”“物種基因庫”等美譽,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滯雨洪、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2025年2月2日是第29個世界濕地日、第3個聯合國濕地日,主題是“保護濕地共創未來”。
據悉,天津濕地總面積2746.67平方公里,包括沿海灘涂、內陸灘涂、沼澤地、河流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溝渠和淺海水域等多種類型,生態價值十分突出,是天津重要的生態保障和碳匯區域,是維護渤海“污染控制、生態保護、風險防范”及流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天津位于全球九條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包含大量全國少有的沿海泥灘質濕地,為遷徙候鳥提供停歇地,是國際候鳥遷飛的重要節點。
天津市規劃資源局濕地野保處處長教效同介紹,近年來,天津市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將4個保護區統一按照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的標準開展規劃、建設、管理、保護工作。天津作為遷徙候鳥提供停歇地、國際候鳥遷飛的重要節點,每年春秋兩季過境候鳥達百萬只,觀測記錄鳥類達452種,包括東方白鸛、黑鸛、白尾海雕、大鴇、金雕、白鶴、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等眾多國家I級保護動物。
北大港濕地保護區管委會主任李衛東介紹,濱海新區嚴格管控圍填濱海濕地,逐步恢復自然濕地、灘涂,組織實施互花米草防治,及時控制或者消除生態環境危害,恢復濕地生態功能,設立保護標志,保障遺鷗等重要候鳥在濱海濕地安全越冬;通過水系連通、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建設等方式,北大港濕地保護區珍稀瀕危鳥類種群數量上升,保護區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保護區核心區南部水循環區域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完)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