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尋覓覓三十年,始見野生浙貝母
小時候在父親單位田七(三七的別稱)種植園里,看見一種開著黃色花似小風鈴的植物,就問父親是什么?父親說是川貝母。
有一年咳嗽用藥后也沒有減輕,母親就給我吃了有些微甜的糖漿,后來看了瓶子才知是“川貝止咳糖漿”。不久咳嗽好多了,我也記下了這種以川貝母為主要原料的中成藥。
那讓我們來看看貝母是怎樣的一種中藥材。
貝母,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貝母的地下鱗莖,由2-3枚白粉質鱗片組成。干燥鱗莖也就是中藥常用的“浙貝”、“川貝”等。具有清熱化痰,開郁散結之功效。
貝母約有60種,我國有20種,以產自浙江的貝母為最為有名。而浙貝,又以產自象山的為最好。
據《本草正義》(清·張德裕輯)載:象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結。《名醫別錄》(漢末)載: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本草正》(明·張介賓著)載:象母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倍。《百草鏡》(清)載:浙貝出象山,俗呼象貝母。皮糙微苦,獨顆無瓣,頂圓心斜。入藥選圓白而小者佳。
種種醫學著作表明以產自象山的貝母為入藥佳品。
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經藥皆當去心,不獨貝母也(見《神農本草經逢原》(清·張璐》。
以前的歷代文獻,并未明確分立川貝、浙貝、土貝專條,至明《本草正》始于貝母條后,別立上貝母一條,所指即為浙貝母。但浙貝母源自象山貝母。
八十年代末,來到象山工作。聽父親說浙貝母的原種可能就是象貝母,如能在象山找到野生貝母,那么模式標本地就是象山了。由此我開始關注象貝母的野生種源。90年代初,經過岳父的關系幾次調查走訪相關單位及人員均無果而終,也到過認為有野生象貝母的地方觀察過也不見蹤影。
在此期間先后得到沈陽農業大學郭錫昌教授、原寧波市鄞縣經委抗戰老兵鄭揮老師、原象山縣農林局奚士存等同志的幫助及指點,明確了尋找方向,縮小了搜尋范圍。
90年代末應約為一家集郵刊物撰寫郵票上的藥用植物文章《貝母》。
由于工作的原因,尋找野生貝母一事,一擱就是十多年。直到最近幾年有同事家中種植貝母,問我如何種植與采挖,才又勾起我對尋找野生象貝母的想法。
行走山野,搜索象山每一個角落,觀察每一種植物。
這幾年一直在不斷刷山觀察植物,與張工說起,也一直在關注著。我們不放過每座山、每一處山岙,未想有了意外的收獲,尋尋覓覓三十年,夢牽縈繞的野生浙貝母終于驚現在眼前。
來看看我們見到的生長在山野中的貝母是何模樣!
我們在一處山上見到野生的貝母,植株長約60-80厘米。葉互生,葉近條形至披針形,長6-10厘米。
花鐘形,有1-6朵,淡黃色,頂端的花具3-4枚葉狀苞片,其余的具2枚苞片。苞片先端卷曲(可以卷住其他植物把自己固定往上生長)。
花被片長2-3.5厘米,內外輪花被片內有紫色條紋與斑點,就好像鑲嵌在黃色布料上的針織品。雄花蕊6枚,花藥黃色。蒴果具6棱,棱上有翅。浙貝母花期3月,果期5月。
象貝,也稱“浙貝”、“大貝”,為中國四大貝母之一,因產于浙江象山而得名象貝母。清代由象山農民從野生轉為家種。但象貝母自300年前傳入鄞縣樟村一帶種植后得到迅速發展,象山貝母漸漸衰落。
官山村種植的浙貝母。
據《象山報》報道:象山西周鎮官山村的朱國永看到象貝雖然有名,但多年來象山并沒有人規模種植。
對此,朱國永決心重新打響象貝的牌子。他種植了7畝象貝,每畝產量在1000斤以上、產值2萬元左右,經濟效益可觀,也因此成為了象山第六批縣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寧波市公安局在派駐鄉村指導員陳英建老師的積極推動下在茅洋等鄉鎮推廣種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官山村,給生長期的浙貝母摘花,以便給地下鱗莖提供充足的營養。
摘下的貝母花朵可以曬干當作茶飲等。
以上部分圖片由小薇提供,在此表示感謝!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