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花隨筆(四十一)草根情懷
牽牛花原產亞熱帶的亞洲和北美洲,現已廣泛分布全球各地,中國除極寒和極干旱地區外,幾乎都能見到她的身影,而且以野生品種居多,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花草。與梅蘭竹菊的高雅寓意形成鮮明對比,她代表平常、大眾和樸素。陸游的《浣花女 》是這個寓意的很好詮釋,他寫道:
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
當戶夜織聲咿啞,地爐豆秸煎土茶。
長成嫁與東西家,柴門相對不上車。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燁燁牽牛花。
城中妖姝臉如霞,爭嫁官人慕高華。
青驪一出天之涯,年年傷春抱琵琶。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崇高的審美觀:勞動是美,平常是美,純真是美。
隨著“紅學”研究的深入,藝術家們嘗試把金陵十二釵與花語結合起來,芙蓉花代表林黛玉、牡丹花代表薛寶釵、罌粟花代表王熙鳳、梅花代表李紈…,而牽牛花則代表巧姐。
草野小民牽牛花,男耕女織不解緣(詩畫:李靈秀)
下面兩幅畫則更是把這種構思表達得淋淋盡致。

巧姐生于農歷七月初七,故名,賈府落難時遇劉姥姥搭救,后與板兒結合。畫中人物刻畫和與之相適應的筆墨形式融貫一體,選取農舍尋常的牽牛花為襯景,隱喻巧姐夫妻如牛郎織女一般,雖身份懸殊,卻都自食其力,過起男耕女織的平靜,恬淡和普通的生活。
牛郎、織女和牽牛花
2012年5月20日,新成立的臺灣文化部以牽牛花為部徽,象征文化草根性。
發言人這么解釋“牽牛花是最接近泥土的記憶,是最賤的野花,但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草根,希望文化部能像牽牛花一樣,如揚聲傳播的喇叭,吹著美學的號角,讓文化滲透到每個角落”。臺灣文化的根在中國大陸,先進的文化是大眾的、群眾的,如果臺灣文化部能夠秉承這些理念,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是國之幸事、民之幸事。
對于牽牛花的草根性國外似乎也有此認同,前面介紹的以“牽牛花”命名的幾部電影反映的都是小人物的奮斗史。
...待續
[作者:物種觀察員xcr]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