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8):貴州香禾糯資源保護和利用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于當地時間12月7日在《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不變,標識不變,中國將繼續作為主席國,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
為充分調動基層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2022年,生態環境部首次開展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征集遴選活動,篩選出一批具有全國示范價值的優秀案例。我們特開設“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欄目,展示好的經驗做法,供各地交流借鑒。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貴州香禾糯資源保護和利用~
香禾糯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侗族等世居民族千百年來利用當地特殊水土資源和氣候環境栽培選育,并傳承至今的一種特色水稻品系,具有抗逆性強、耐貧瘠、米質優、營養高、味道好、香味濃等特點,有著“滿寨香”的美譽,意為“一家蒸飯,滿寨飄香”。2011年,從江縣“稻魚鴨種養殖復合系統”以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古樸的少數民族文化,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侗族村民在稻田里收割香禾糯稻谷
在香禾糯的生產中,侗族等世居民族將“飯稻羹魚”“火耕水耨”的農業傳統演變成“稻魚鴨共生”的農耕技術,稻田里的魚可以把稻苗根部的害蟲吃掉,稻田里的鴨子可以吃掉稻苗中部和上部的害蟲。魚和鴨子同時也疏松稻苗根部的土壤,攪拌稻田里的水使之循環,從而達到上下水溫調節的作用,實現稻、魚、鴨相生共長。這種耕作技術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
侗族村民在稻田間放養鴨子
侗族村民在稻田里抓到一條稻花魚
侗族等世居民族堅持使用“農家肥、沼氣水”等傳統肥料,不施加農藥,使香禾糯稻田形成環境良好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成為許多小生物的棲息之地,對維持生態平衡、改善農田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稻田,與周邊山水一道形成了壯美的農林景觀。
香禾糯在侗族等世居民族婚喪嫁娶和禮儀習俗中不可缺少,甚至作為重要的傳統醫藥使用。對當地群眾而言,香禾糯已不僅僅是一株稻草、一碗米飯,也是具有生態功能及文化表達的復合載體。近年來,從江縣通過明確保護區域、開展科技示范、強化有機農業和打造高端農產品品牌等方式大力推動稻魚鴨產業和香禾糯的保護與開發,產品附加值得到顯著提升。2022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25.99萬畝,其中“稻魚鴨”推廣面積11.56萬畝,香禾糯6.02萬畝。
從江縣探索出了一條傳統民族文化保護驅動農作物資源多樣性的新型農家保護路徑,真正做到了生產生活與生產環境協同發展,有效保護了遺傳資源豐富多樣的糯稻地方品種,為其他地區保護特色生物資源,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之路提供了范例。
供稿 |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
編輯 | 宋祥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