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麋鹿
麋鹿 即達氏麋鹿,是鹿科麋鹿屬中的一種,目前此屬僅存1種。在中國常稱麋鹿為“四不像”,西方俗稱為大衛神父鹿(英語:Père David's deer,另外在英文世界中也會用到sibuxiang的名稱)。麋鹿原生于中國長江中下游的沼澤地帶,后來由于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于20世紀初在中國野外絕滅。
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一級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屬:麋鹿屬 Elaphurus
種:麋鹿 E. davidianus
麋鹿頭體長1.9-2.2米,肩高1.2米,尾長50-66厘米,重量135-200公斤。
麋鹿被毛在夏天呈棕紅色,在冬天變成暗灰色,毛長及卷曲看起顯得毛茸茸。后頸和肩背部長有一條黑色的條紋。尾長,末端有一簇黑色毛。蹄寬大能分開,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帶有響亮的磕碰聲。
麋鹿蹄的特征
麋鹿的骨架
雄性
雌性
麋鹿頭部細長,眼睛大,具有非常大的眶前腺,耳朵小而尖。
雄性有角,每年會生長兩組鹿角,夏季的鹿角大而且粗壯結實,大約在11月份脫落;第二組在1月份生長(有的麋鹿則不生長),幾周后脫落。
麋鹿俗稱四不像,有多種說法,分別是牛、鹿、驢、馬或駱駝。
“牛蹄非牛,駝頸非駱駝,鹿角非鹿,驢尾非驢。”
“牛鼻非牛,鹿角非鹿,驢身非驢,馬尾非馬”
“驢尾、馬頭、牛蹄、鹿角”
“駱駝的脖子,牛的蹄,驢的尾巴,鹿的鹿角”
在中國,因為麋鹿兼有多種動物的特征,被認為是一種靈獸。最為著名的形象是古典小說《封神演義》里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增添了它的神秘。
對于《封神演義》中的四不像,西方人是這樣描述的:
相傳3000多年前的中國,商暴君統治這片土地時,一匹馬、一驢、一牛、一頭鹿,入山洞打坐(修行),當日得知,商紂王處死了大臣比干,動物們從沉思中醒來,變成了人類。他們進入社會,得知國王的可惡行徑,并想協助其他的王打敗商紂王。于是他們把自己變成了一種生物,它結合了馬的速度、牛的力量、驢的方向感和鹿的敏捷。這只新動物隨后馳騁于昆侖山尋求太古天師的意見。天師看見一個有鹿角、牛蹄、馬臉和驢尾的生物感到驚訝,得知這獸的來意后,便賜給他的弟子姜子牙,讓他與紂王爭戰。姜子牙騎著這生物戰勝了國王,幫助建立了周朝。完成誓言后,麋鹿落戶長江下游。這種動物成為好運的象征,被后來的皇帝們追捧,相信吃麋鹿肉會得到永生。
這段文字看似比較有趣,但是看到最后卻預示了麋鹿的悲慘命運。
麋鹿在數千年前僅分布于中國的黃河與長江流域,之后人類社會發展,而麋鹿生活的濕地土地肥沃,是開發的主要對象,從而造成棲息地的喪失與捕獵的增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滅絕。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苑內一群,約200-300頭。
1866年(清同治五年),法國傳教士兼動植物學者大衛神父(即譚衛道,他也是第一個認識到大熊貓的西方人)在南苑重新“發現”這些麋鹿,將其帶回歐洲并命拉丁種名。為了紀念大衛神父,阿爾方斯·米爾恩·愛德華茲將麋鹿命名為“大衛神父鹿”(Père David's deer)。除法國外,英國、比利時、德國、日本等國公使也從南苑獲得數只,養育在歐洲和日本等地的動物園中。
大衛神父,(1826年9月7日-1900年11月10日),對于歐洲來說的最大發現,是1866年在北京皇家獵苑發現麋鹿,和1869年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大熊貓。前者很早便從自然界消失了,只有少量被保存在御用的圍場里,但大衛成功的保護了這一物種,并且把活的麋鹿帶回了歐洲。今天中國的麋鹿就是從歐洲重新引進的。
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南苑圍墻,殘存的麋鹿逃出,其中一些被饑民獵殺,此時園中只剩不到30只麋鹿。在1900年,南苑被德軍隊占領,所有剩余的麋鹿都被士兵射殺并吃掉。到1939年,最后的外逃麋鹿被獵殺。從此麋鹿徹底從中國本土滅絕(有可能存在沒有被發現的個體或種群)。
麋鹿的保護
1898年,英國的十一世貝德福德公爵赫布蘭德·羅素(當時擔任倫敦動物學協會主席)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屬于自己家族名下的沃本修道院莊園(又稱烏邦寺莊園)中。
兩次大戰中大多數歐洲國家動物園中的麋鹿都被殺害,但沃本修道院的種群在貝德福德公爵家族的保護下未受影響。至二戰后,當地的麋鹿已經繁殖到255頭,沃本修道院開始將麋鹿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1956年,沃本修道院贈送給北京動物園四只麋鹿。
1985年,貝德福德公爵家族再次向北京提供22只麋鹿,并放養到北京大興區南海子(原北京南苑),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1986年,英國又提供39只,在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1987年又提供18只。
1991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并于1993年和1994年分兩次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遷來64只。在1998年的洪水中,許多麋鹿從保護區逃出,并在野外生活和繁殖。截止2015年,野生麋鹿(馴養后半野外生存的種群)約700只。
2002年,北京麋鹿苑的30只和大豐自然保護區的20只麋鹿,被放歸原陽黃河自然保護區。
十一世貝德福德公爵赫布蘭德·羅素
沃本修道院莊園
現在,世界各地的麋鹿總數5000-8000,都是沃本修道院族群的后代,它們的祖先是1只雄性和2只雌性。這些動物似乎并未因基因瓶頸而遭受遺傳問題,圈養種群和逃生的野化種群生長的狀態良好。特別是在中國,圈養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在不久的將來重新引入原棲息地實現真正野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當重新放歸麋鹿到棲息地野生時,由于多年的圈養,該物種可能面臨許多問題。
例如,麋鹿可能在沒有環境壓力的情況下進行了輕松的選擇食物和繁殖,這種適應性可能導致反捕食者行為的喪失。除了被原本的天敵(虎、豹等)捕獵外,它們(特別是幼崽)還有可能被其他的食肉動物捕殺,如狐貍、狗甚至貓。在實驗研究中播放虎咆哮和狗吠的聲音,圈養的麋鹿對狗吠沒有反應,但聽到虎吼后,它們很長時間保持警惕,謹慎觀察四周的情況,這表明麋鹿仍然保留著它們以前被虎捕食的祖先記憶。在給它們觀看虎和豹的圖片時,有的麋鹿會本能地做出面臨危險的反應。
另外,在完全野生的狀態下,失去了圈養的防范條件,它們有可能沒有對各類寄生蟲、蜱蟲等的防御能力,導致大規模的染病,這可能會是面臨的重大問題。
麋鹿已經與野外隔絕了1000多年,我們對于它的了解,幾乎都是來自圈養狀態下的研究。
由于長期缺乏與其他天敵的接觸,人類成為麋鹿主要的感知威脅。當遇到人類時,麋鹿的反應因性別而異。雌性群體對人類的警惕程度低于雄性群體。在發情季節,雄性對人類具有更高的警惕性和更高的威脅感,這個時候它們有可能會進行主動攻擊。
麋鹿是一種親水的動物,可以長時間在齊肩的水中活動,在夏季麋鹿還會進食大量的水生植物。麋鹿擅長游泳,這從上文中可以看出來,每次水災都是它們逃脫的機會。
在一些實驗中發現,圈養環境對麋鹿影響較大,它們更傾向于面積很大的開闊區域,其中有合理數量的麋鹿,保證每一只有足夠的空間。如果圈養區域空間小,麋鹿數量多,會造成它們的不安、對同類的擠撞和對食物的破壞,在休息方面則表現出長久的站立,很少臥倒休息。在后面的研究中發現這有可能是高密度的糞便造成的,在原生的環境中,麋鹿選擇近水活動,水對糞便的消化能力更強,會很大程度的掩蓋氣味。在旱地高密度的糞便氣味濃烈,會吸引捕食者,這種環境中的麋鹿會精神緊張,這有可能是它的另一個祖先記憶。
被廣泛誤傳的“麋鹿測試”
實為駝鹿測試(英文:Moose test或Elk test),常被中文誤譯為 “麋鹿測試”。為一種在瑞典用于測試車輛(通常是汽車)躲避前方突然出現的障礙(例如從公路旁躥出的駝鹿等大型野生動物)的應急性能的測試。這一測試在瑞典已有了幾十年的歷史。
這一測試須在鋪裝路面上進行。若干個交通錐筒按照S形排列成兩列,以模擬雙向雙車道公路上的障礙、車道線和路肩。在駕車進入測試路段時,測試員應在不踩剎車和油門的情況下迅速變線至逆行道以躲避障礙,隨后迅速變線回到本車道以免妨礙對面來車的正常行駛。如成功完成則換由副駕駛員繼續進行下一次測試,此時車輛初始速度應小幅提升,之后如此循環直至車輛在測試中撞倒樁筒或失控(指輔助輪觸地)為止。衡量駝鹿測試成績的指標是最后一次成功完成測試的平均速度。通常應急性能較出色的汽車能夠以70-80km/h的平均速度成功完成測試。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