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促各國在羅馬恢復召開的COP16會議上重拾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的信心
瑞士, 2025年2月2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提醒稱,目前距離“昆明-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全球框架”(以下簡稱“昆蒙框架”)設定的目標年限2030僅剩下最后的五年時間,如果前往羅馬參加恢復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的各國無法就資金問題達成一致,關鍵的籌資努力將受到阻礙,從而影響目標的落實。
此次會議于2月25日至27日在羅馬舉行,重點討論在哥倫比亞舉行的COP16第一階段會議中未解決的關鍵問題。
羅馬會議需要通過一項針對2025-2030年的資源動員戰略,以確保為實施“昆蒙框架”提供及時且公平的資金。迄今為止,資金問題的主要爭議點在于是否應該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下設立一個新的專項基金,以回應受援國對全球環境基金(GEF)治理結構及其提供及時和充足資源能力的擔憂。此次會議受到政府高層關注,哥倫比亞總統已確認多位部長將出席,這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唯一途徑。
“‘昆蒙框架’不僅僅是一系列愿景,更是我們通往更可持續和更公平未來的藍圖,重點強調了自然為我們日常生活提供的不可或缺的價值。不能讓這個機會從我們指縫中溜走。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更多障礙,阻礙實現全球環境承諾所需的關鍵進展,” WWF全球總干事克思婷 ? 斯海特(Kirsten Schuijt)表示。
“各國必須帶著開展建設性對話的決心和真心的政治意愿來到羅馬,以找到資金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生物多樣性喪失將帶來深遠的影響,人類甚至尚未完全理解這些影響。各國別無選擇,只能共同努力,為達成我們共同的生物多樣性目標打造堅實、公正且資源充足的路徑,因為通往2030年的道路必須通過各方共同建設——否則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到達終點,”斯海特補充道。
2025年,來自企業、政府、學術界和民間社會的900多位全球領袖將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列為未來十年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最嚴重的四大全球風險之一。此前,WWF 2024年10月發布的最新版《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監測范圍內的脊椎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73%,氣候變化在繼續摧毀社區,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持續增大。
如需聯系采訪事宜或了解更多信息,請發郵件至:news@wwfchina.or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