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工作人員到昭通大山包考察黑頸鶴保護
3月14日至15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中國候鳥保護網絡建設項目”指導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云南省昭通市舉行。會議審議了項目實施進展和下階段工作計劃,并實地考察了昭通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GEF(全球環境基金)項目。
位于大山包鎮的車路村大海子濕地位于大山包保護區北部,平均海拔3050米,水域面積42公頃,是大山包保護區黑頸鶴越冬數量分布最多的一塊濕地。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在大海子濕地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占整個保護區黑頸鶴數量的70%左右。近年來,車路村在大海子濕地周邊積極開展社區共建、食物源基地建設、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工程,使大海子濕地成為了“安全、穩定、食物充足”的黑頸鶴等水鳥越冬棲息地。

實地考察行程中,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部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遼寧、上海、山東、云南省級林草和林業主管部門和項目示范保護區等單位的代表,以及昭通市區兩級主管部門負責人到大海子濕地監測站,實地查看黑頸鶴的越冬棲息環境。
“我是第二次來大山包保護區。與之前相比,我發現保護區的自然生態系統有很大改善,遷徙水鳥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黑頸鶴與周圍社區的關系越來越和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駐華代表馬超德說。
“我覺得大山包保護區的黑頸鶴保護經驗值得借鑒。對物種的保護很全面,有定期的調查監測,在統計數量的同時,還分析了遷徙水鳥的種群狀況,黑頸鶴棲息地環境的改善和修復效果很好。”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規劃院GEF項目經理郝志明說。
云南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印度兩條候鳥遷飛線路的交匯地帶,是世界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境內有各類濕地60.21萬公頃,記錄到遷徙濕地鳥類163種。大山包保護區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西北部,是云南省的4個國際重要濕地之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重要越冬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2021年,“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中國候鳥保護網絡建設項目”在大山包保護區實施以來,有效推動了大山包保護區整體保護能力的提升,2023年冬,飛到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