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小小的可愛生物自己發光,“照出”進化論的缺陷
許多生物能夠通過生化反應自行發光。這個現象叫做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它出現在各類生物群,包括:昆蟲類、蜈蚣和千足蟲類、(一種)蝸牛、蚯蚓類、棘皮動物、真菌類、魚類、魷魚和某些微生物。
發光機制
生物發光需要一種被稱為熒光素(luciferin)的發光色素作為底物;將化學能轉化成光能的化學反應是由一種被稱為熒光素酶(拉丁文:lucifer,意為“ 載光者”)的酶催化。
由熒光素酶催化的化學能到光能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高達40%1,這個能量轉化效率是白熾燈的20倍之多,也高于目前最好的熒光燈和LED 燈。白熾燈將電能轉化成光能時,絕大多數能量是以熱能的形式被浪費掉了,因此,這種由生物發出的低產熱的光也被稱為“冷光”。
單單在海洋生物中就有四種類型的熒光素,海洋生物的熒光素多數發藍光,藍光在水中能夠比螢火蟲發出的綠光傳播得更遠。在同一門類的不同種間,這些酶甚至也存在結構變異,且變體之間并沒有多少關聯性2。
這種缺乏相似的現象說明,生物發光的現象并不是由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于是,根據進化論者的說法,生物發光在進化史上(獨立)出現了40-50 次2。
某些發光的生物自身并不產光,而是靠其他生物來發光。有幾個屬的魷魚就是靠細菌為它們發光,兩種生物之間于是形成了互利共生的關系。
▲ 魷魚需要細菌才能發光
這些魷魚通過某種方式監控細菌的生長情況,而某些發光不足的菌株被抑制生長,抑制機制人們尚不了解。而其中某些魷魚,細菌的存在促進了魷魚發光器官的生長。
除了以上幾種以外,其余的魷魚自身擁有各自的熒光素和配對的熒光素酶2,能夠自行發光。同一物種內卻呈現了這般多樣化的發光機制,明顯不支持單一的進化論解釋。
某些海洋捕食者(例如某些魚類)能發光,但自身卻無法制造熒光素。它們擁有完整的發光器官和所需的酶類,卻要通過捕食含熒光素的海洋生物來獲得熒光素,而這些被捕食的生物往往無法使用自己身內的熒光素,也不會發光!
▲ 發光的深海龍魚
舉個例子,聚光黑軟頜魚(Stoplight loosejaws)是一種小型的深海龍魚(deep-sea dragonfishes),它有兩種發光器官,能發出藍綠光和紅光。要發紅光,它們的生物光會激活一種產生紅光的感光蛋白。這道光接下來會通過一個棕色濾鏡,讓它變得更紅。這些魚是海洋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察覺紅光的生物。
目的
生物發光有許多的功能:交配、干擾獵物或捕食者、引誘獵物,以及交流。有些生物的發光目的還是未知的。
進化論者一貫認為,凡他們觀察到的功能,都必須是有利于(或曾經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因此,某些蘑菇的生物發光對他們來說就成了一個謎。目前僅僅發現了三大發光真菌類別(奧爾類臍菇Omphalotus、蜜環菌Armillaria 和Mycenoid),其中,不同的種類呈現出不同的光強度3。
盡管一些蘑菇顯然是為了吸引昆蟲幫助傳播它們的孢子而發光4,但另外一些蘑菇顯然不是為此發光。因為它們的發光部位在纖維和營養物質集中的菌絲體上(而不是在長孢子的地方),吸引昆蟲反而會引發這些部位被昆蟲吃掉的風險 3。當然,至高至創世的時候賦予這些蘑菇發光的功能,可能僅僅為了裝飾,或是為了展現其大能。5
有趣的是,有些生物使用生物發光來消影。為了隱去被上面的光照出來的影子,某些海洋生物會在腹部發光,而且會不斷調整,以匹配外來光的強度和顏色。這么一個復雜的功能究竟是如何逐漸(進化)產生的,進化論者迄今仍給不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畢竟,一個功能控制不良的、不完整的進化中間體在天敵面前毫無自我保護能力,反而更容易被天敵發現(例如,在該生物還沒有形成一個能夜晚有效減光的功能前;又或者,發出了顏色錯誤的光,使自身的輪廓更加清晰)。
▲ 發光的小飛蟲
最常見的發光生物是螢火蟲或者閃電蟲(螢科)。這類甲蟲能夠利用特異性的光脈沖信息交流,并找到其配偶的位置。雄性螢火蟲最后一次閃光后的停頓和雌性回應的起點都有精確的時間,而且是種類特定的。若未能按時,求偶過程就會被打斷6。
一些雌性螢火蟲能夠模仿其他螢火蟲種類的求偶脈沖頻次,以吸引雄性螢火蟲來求偶,目的是為了把它們吃掉!7 有時,螢火蟲在飛行的時候會共同協調其發光頻率,同步精確的熒光閃爍所呈現的場面相當壯觀。
▲ 某種尾部發光的蜘蛛
缺乏進化解釋
螢火蟲的生物發光模式讓進化論者認為,它至少進化了3次。據說,最先是幼蟲進化出的(為了威懾捕食者,讓它們以為幼蟲很難吃且有毒);后來,成蟲僅僅是保留了發光功能而已。
之后,這種發光功能從威懾敵人變成了吸引配偶6。但是,雌性螢火蟲和某些魚類把發光作為一種通信代碼的現象8,似乎是沒辦法用進化為解釋的。
▲ 雄性和雌性螢火蟲用不同的“摩斯密碼”交流
因為代碼生成系統和解讀系統必須同時存在于雌雄兩性之中,才能改善交配,呈現選擇優勢。
進化論者還假定生物自行進化出發光功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因為他們認為生物發光平行進化的頻率很高。
最近的一篇《國家地理》雜志的文章是這么說的:9
通常,這些成份并不難碰上。在黑暗中,將一些蛋清、氧和一些熒光素,如水母的熒光素,混合在一起,很可能就會得到一閃藍光。
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類似這樣的任何一種機制又是如何自發產生的呢?生物發光不僅需要熒光酶和熒光素的作用,還需要集成的控制機制。這機制包括生物的神經系統和控制發光器官生長和運作的遺傳信息。
進化論者根本無法解釋這個復雜的機制究竟是如何分步驟、分階段地進化出來的。因為每個階段都必須具備完整的功能性,這樣才能夠被自然選擇保存下來。即使是依賴已經存在的酶(進化論者通常認為這些酶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這些酶如何能成為某個全新裝置的部件,對于進化論者來說,也是很難解釋清楚的。
結論
進化論者頭腦里存有根深蒂固的進化范式,所以他們認為,生物發光的現象在億萬年的時間里,在完全不同門類的生物中,在極其不同的環境下,出現了多次獨立的進化,但是,最終都走向了相似的發光機制,即趨同進化。
實際上,這相當于承認了不可能對這個發光現象構建一個前后一致、內部統一的進化歷史。迄今為止所有的解釋(包括上邊我們沒提到的解釋)都遠遠不能合理解釋這么復雜、多樣化的機制究竟是如何通過概率突變和自然選擇自發產生的。
END
參考資料與圖片出處
1. 很多早期文章聲稱效率達90%左右,但是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還不到45%。參見Ando,Y. et al., Firefly bioluminescence quantumyield and colour change by pH-sensitivegreen emission, Nature Photonics 2:44–47,2008 | doi:10.1038/ nphoton.2007.251. 另,參見同期另一篇文章中的評論:Ugarova,N.N., Bioluminescence: Fireflies revisited,pp. 8–9 | doi:10.1038/nphoton.2007.259。
2. Haddock, S.H.D. et al., Bioluminescence inthe Sea,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2:443–493, 2010 | doi: 10.1146/annurevmarine-120308-081028.
3. Out of the darkness, ABC Science, 16 January 2014, abc.net.au.
4. Glowing Mushrooms Use Bioluminescence to Attract Insects … , BioQuick News, 20 March 20, bioquicknews.com.
5. Burgess, S., Added beauty of the peacocktail and the problems with the theory of sexual selection, J. Creation 15(2):94–102; creation.com/peacock#beauty.
6. Branham, M.A. and Wenzel, J.W., The origin of photic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sexual communication in fireflies. Cladistics 19(1):1–22, 2003 | doi:10.1111/j.1096-0031.2003.tb00404.x.
7. Nguyen, T., Firefly’s Flash Can Bring Sex or Death, livescience.com, 25 September 2007.
8. Davis, M., Sparks, J.S., and Smith W.L.,Repeated and Widespread Evolution of Bioluminescence in Marine Fishes, PLoS ONE 11(6): e0155154 | doi:10.1371/journal. pone.0155154, 2016.
9. Judson, O., Luminous Life,nationalgeographic.com, 2015
10. 插圖、封面:網絡圖片。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