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不該忘記:2020年被宣布滅絕的物種整理
注:該文內容主要引用自相關科研報告(詳見文末資料來源),僅作信息分享使用,并不完全代表WWF方觀點。
去年,科學家和保育組織宣布了上百個物種可能已經滅絕的消息,包括幾十種蛙類、蘭花和魚類。
盡管人們常會定期進行野外考察,以確定這些物種是否還存在,但大多數物種已經很久沒被發現過了。滅絕的原因包括物種入侵、棲息地喪失等等,很多都脫離不開人類活動的因素。
因人類活動等因素而滅絕的袋狼, © Australian Museum Archives
當然,科學家們在宣布物種滅絕時都會非常謹慎。如果宣布過早,那么拯救一個物種所需要的最后努力就會消失,這也是所謂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即“對于越難獲得的事物,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重要,價值也會越高。”
這種希望是有的,根據去年發表的研究指出,保育行動自《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1993年)以來,已阻止28至48個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滅絕。
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已經失去了什么,或者可能失去了什么??紤]到這一點,以下是一些從科研論文、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以及媒體報道中整理的2020年宣布滅絕/區域性滅絕的物種。
注:文中所提及物種的中文名稱并不完全都是官方定名,請以拉丁學名為準。
孟加拉國的32種蘭科植物;
區域性滅絕
在2020年發布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孟加拉國內已知的187種蘭科植物中,可能已有17%的物種滅絕了,有些物種在其他國家還有分布。
十九世紀繪制的蘭科植物圖
© G. King and R. Pantling / Miss Drake / Carl Ludwig Blume
即便是區域性滅絕,仍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即過度的開發活動已經對我們的生態棲息地造成了損害。
同樣的,去年另一份類似的研究表明,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另外9種蘭科植物可能也已經滅絕。
單翼合鰭躄魚(Sympterichthys unipennis)
單翼合鰭躄魚又被稱作光滑手魚,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海岸附近,屬于底棲動物,可以利用其高度進化的鰭在海床上行走。
1802年,法國生物學家Franois Péron曾在當地幫助打撈了單翼合鰭躄魚,并帶回巴黎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自那之后,人們再也沒有見過這種魚。
單翼合鰭躄魚正模標本 © Australian National Fish Collection, CSIRO
盡管后來人們廣泛搜尋多年,但單翼合鰭躄魚再也沒有現身。去年五月,IUCN正式將其評估為已滅絕物種,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完全滅絕的現代海洋魚類物種。
底拖網捕撈、海洋污染、棲息地破壞、副漁獲物以及其他威脅都是可能導致其滅絕的原因。
65種北美植物
在過去的一年里,研究人員開始著手確定美國究竟有多少種植物消失了,整理出了一份含有65種植物的名單,其中包括5種小喬木、8種灌木、7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和15種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中一些物種在過去就曾被報道過,但對于大多數物種來說,這是第一次被宣布滅絕。
Solidago rupestris原始正模標本
© Smithsonian NMNH (Creative Commons)
名單中也包括了一種名為Solidago rupestris的植物。這是一種分布于美國東南部的大型開花植物,在去年才被正式分類為物種。不幸的是,這種植物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19年,而且長期被混淆為其他物種。
22種中南美洲蛙類
IUCN將22個長期未被發現的中南美洲蛙類物種評估為“極度瀕危(可能已滅絕)”,導致其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壺菌病的真菌性傳染病,全世界約30%的兩棲類都受到其影響。
其中包括已經有46年沒有被發現過的阿拉瓜盜蛙(Pristimantis anotis)、在20世紀80年代幾乎完全消失的皮尼昂戈粗腳蟾蜍(Atelopus pinangoi)、1996年后再沒有被發現的奇里基哈萊奎因蛙(Atelopus chiriquiensis)、1992年后再沒有被發現的桔紅箭毒蛙(Oophaga speciosa)……
奇里基哈萊奎因蛙
桔紅箭毒蛙
© Marcos Guerra / 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
15%的螨蟲物種
去年八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宣布,與植物和脊椎動物的消失近似,有證據表明螨蟲也廣泛滅絕,但這仍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論證。
螨蟲可能聽起來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其實牠們在其原生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用。
根據對整體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評估,到2000年時已有約15%的螨蟲物種可能已經滅絕。目前已發現的全球螨蟲物種數量為125萬種,這意味著數萬到十萬種螨蟲可能滅絕。
Simeulue Hill mynas“錫默盧島鷯哥”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由于為滿足鳴禽貿易的過度捕獲,這種此前還未被正式描述過的鳥類正處于滅絕邊緣,在過去兩三年里可能已經在野外滅絕了,目前僅有少數個體存在于飼養環境內。
17個菲律賓拉瑙湖的淡水魚物種
掠食性物種的入侵、過度捕撈以及破壞性捕魚手段(如爆破捕魚)的原因導致這些物種滅絕。
在廣泛的探索和考察之后,IUCN將其中15個物種評估為“滅絕”;其余2個物種為“極度瀕危(可能已滅絕)”,但牠們的處境依舊危險,因為入侵的捕食者仍然數量眾多、情況良好。
部分滅絕物種的圖像資料 © Armi G. Torres courtesy IUCN
以下是15個滅絕物種:
Barbodes disa ——1964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truncatulus ——1973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pachycheilus ——1964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palaemophagus ——1975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amarus ——1982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manalak —— 1977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clemensi —— 1975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flavifuscus ——1964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katolo —— 1977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palata —— 1964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baoulan —— 1991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herrei —— 1974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lanaoensis —— 1964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resimus —— 1964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Barbodes tras —— 1976年后再沒有被發現
斯氏伏翼(Pipistrellus sturdeei)
這種蝙蝠僅在十九世紀時被記錄過一次,之后IUCN一直將其評估為“數據不足”(2006年至2020年)。在這段時間內,關于該物種的分類一直處于爭論之中,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則幫助解決了這一問題。
唯一已知的標本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Science Source
但不幸的是,最新更新的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已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物種。日本政府則是自2014年起就宣布了這種蝙蝠的滅絕。
短翅螳螂(Pseudoyersinia brevipennis)
這種分布于法國的螳螂自1860年以來就再也沒有被發現過了。在對其是否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物種上,科學界曾進行過長期的爭論,目前IUCN已將其評估為滅絕物種。
禮美龍舌蘭(Agave lurida)
人們最后一次發現這種植物,是2001年在墨西哥的瓦哈卡州。之后在經過了多次考察和尋找后,IUCN才宣布這種植物在野外滅絕。
Furcraea macdougallii
另一種生長在墨西哥瓦哈卡州的、被IUCN宣布在野外滅絕的巨麻屬下的多肉植物,但現在以人工培育的形式存在,其野生植株最后一次發現是在1973年。
Furcraea macdougallii © Sandro Cariño / iNaturalist
Eriocaulon inundatum
屬于谷靜草屬植物,最近一次還是1943年在非洲國家塞內加爾的科學考察中被采集到的。后來由于鹽礦開采等對棲息地的破壞,進而導致了其滅絕。
疏花金釵木(Persoonia laxa)
這種生長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灌木僅在1907年和1908年在棲息地附近被采集到兩次,牠們的棲息地受到了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嚴重影響。目前,新南威爾士州政府仍將其列為“可能已滅絕”,IUCN在去年已經將其評估為“滅絕”。
Monterverdia lineata
這種生長在古巴的開花植物曾分別在2010年和2015年的相關科研報告中被宣稱滅絕,直到去年IUCN才將其評估為“滅絕”。導致其滅絕的主要原因是當地農業和畜牧業的過度開發。
Leucadendron grandiflorum
這種生長在南非的木百合屬植物已經有200多年沒有被發現過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該國最早有記錄的滅絕物種之一,直到去年IUCN才將其評估為“滅絕”。
該物種的繪圖參考 © 圖片來源于網絡
Leucadendron spirale
同樣地,這是另一種被宣布滅絕的、生長在南非的木百合屬植物。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33年。IUCN表示其滅絕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包括作物種植、外來植物入侵、棲息地喪失等。
Schizothorax saltans
這種分布于哈薩克斯坦的魚類,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53年,大約在那段期間,流入牠們賴以生存的河流被抽干用于灌溉。去年IUCN將其評估為“滅絕”,此前并沒有針對該物種的評估。
Alphonsea hortensis
這種生長在斯里蘭卡的藤春屬植物,自1969年以來再沒有被發現過野生植株,IUCN將其評估為“野外滅絕”,目前人工栽培的品種生長在佩拉德尼亞皇家植物園(Peradeniya Royal Botanic Garden)。
佩拉德尼亞皇家植物園內拍攝到該物種 © Himesh Dilruwan Jayasinghe
洛德豪威長耳蝙蝠(Nyctophilus howensis)
這個島嶼物種是從1972年發現的一個頭骨標本中確認發現的,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
黃金燈籠花(Deppea splendens)
茜草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原產于墨西哥,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野外滅絕”。
黃金燈籠花 © Joanna / iNaturalist
傳遞腳蟾蜍(Atelopus senex)
主要分布于哥斯達黎加,也是受到壺菌病的真菌性傳染病威脅。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86年,去年IUCN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
克勞加斯托爾彎唇蛙
(Craugastor myllomyllon)
這是一種分布在危地馬拉的蛙類,曾被賦予過許多不同的命名。自1978年以來,牠們就再也沒有被發現過,直到2000年才被確定為獨立物種。
物種標本參考圖 © J. M. Savage (2000)
與今年IUCN更新的滅絕名單上其他蛙類不同的是,這種蛙類在壺菌病危機到來之前就滅絕了,科學家推測是當時的農業發展破壞了牠們唯一的棲息地。
單帶跳螳(Ameles fasciipennis)
這個物種在過去僅被科學家采集過一次,1871年后,幾乎就再也沒有被發現過了。IUCN表示,該屬的分類比較混亂,仍需進一步的分析來明確該物種的評估。
謝氏硬草(Scleria chevalieri)
這種生長在塞內加爾的植物,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29年。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
夏威夷黃木(Ochrosia kilaueaensis)
這種植物自1927年以來就沒有被發現過了,其生長的雨林棲息地已經由于植物入侵、羊群啃食以及火災等因素嚴重退化。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
星狀王棕(Roystonea stellate)
科學家們僅在1939年采集到過一次這種生長在古巴的棕櫚樹,之后的數次考察都未能發現其繼續存在的證據,可能是由于該物種唯一棲息地被改造成了咖啡種植園。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
加爾帕偽溪蠑螈
(Pseudoeurycea exspectata)
這種兩棲動物主要分布在危地馬拉,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76年。自1985年以來的16次考察都沒有發現該物種繼續存在的證據。
物種參考圖,最后一次發現的個體 © 2007 David Wake
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小型農場、放牧和伐木作業等是導致該物種消失的主要因素。
Faramea chiapensis
這種生長在墨西哥的植物僅在1953年被采集到過一次,其棲息地因殖民主義和過度伐木作業而受到破壞。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滅絕”。
古巴車桑子(Euchorium cubense)
這種開花植物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24年,是所在屬的唯一成員,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發現繼續存在的證據。IUCN去年宣布將該物種與另一種古巴植物Banara wilsonii評估為“滅絕”,后者最后一次被發現是在1938年。
古巴車桑子標本圖 © Kew's Herbarium
硅蘆薈(Aloe silicicola)
人們最后一次發現這種生長在馬達加斯加山區的植物是在1920年,IUCN去年將其評估為“野外滅絕”,該物種在植物園中以人工栽培形式存在。
Chitala lopis
這個物種過去僅在爪哇西部和中部的河流中被發現。盡管之后進行了廣泛的考察,都沒有再發現繼續存在的證據。
該區域的嚴重生境退化主要受到工業和農業投入造成的污染、廣泛和不可持續捕魚、過度的土地轉換與伐木作業等因素影響,導致了這里許多大型淡水魚種的滅絕。
Eriocaulon jordanii
這種植物主要生長于蘇門答臘島,僅在1921年被科學界采集過一次,如今采集樣本來源的森林已經被完全開發了。IUCN去年宣布將其評估為“野外滅絕”。
逝絕真鯊(Carcharhinus obsoletus)
2019年,科學家們在研究了幾十年前的標本后確定了該物種,并指出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就沒有再發現的紀錄。IUCN將這一物種評估為“極度瀕危(可能已滅絕)”。
上圖為標本圖,下圖為繪制圖 © www.stickfigurefish.com.au
Cora Timucua
這種來自佛羅里達的扇衣屬地衣才不久前從歷史標本中通過DNA鑒定出來的,但自十九世紀以來就沒有采集到新的樣本。
去年12月進行命名的科學家宣稱該物種可能已滅絕,但建議將其列為極度瀕危,預留出該物種或許可能在這個國家的偏遠地區存在的可能性。
突尼斯的蒼羚(Nanger dama);
區域性滅絕
又被稱作小鹿瞪羚、達馬瞪羚,是偶蹄目??粕n羚屬的一種食草動物。
雖然這種極度瀕危物種仍生活在一些國家內,也存在一些圈養繁殖的群落。但去年突尼斯境內最后一只蒼羚的逝去標示著該物種在這個國家的區域性滅絕。
在乍得西部的Manga地區拍攝到的蒼羚,2014.2 © John Newby / SCF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