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鷺,2024年松花江秋季遷徙候鳥先飛者
秋季遷徙途中的大白鷺,在黑龍江螞蟻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復興屯濕地短暫停留修整。
拍攝者:濕地監測志愿者矯振蘭;
調查人:龐明路、王海生、欒業明;
調查地點:方正縣松南鄉豐產村復興屯江堤北濕地;
調查時間:2024年10月10日,清晨7點。
攝 影:濕地監測志愿者矯振蘭。
大白鷺,拉丁學名:Ardea alba。
別名:白鷺鷥、鷺鷥、白漂鳥、大白鶴、白莊、公子、白洼、雪客。最顯著特征:全身羽毛潔白。
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鸛形目—鷺科—鷺屬—大白鷺,脊椎動物亞門。
攝 影:濕地監測志愿者矯振蘭。
大白鷺生態價值:
大白鷺喜歡在濕地淺水區捕食小魚、小蝦、青蛙、蝌蚪、水中蟲卵等,對于調節濕地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喜歡在濕地、草地食用直翅目的蝗蟲、螞蚱、蟋蟀、螻蛄,食用鞘翅目的天牛、瓢蟲、屎殼郎、金龜子、龍虱,食用雙翅目的蚊子、蒼蠅等,保護了濕地草本植物健康生長,保護了人類免遭蚊子、蒼蠅等叮咬傳播傳染病等危害。
攝 影:濕地監測志愿者矯振蘭。
形態特征:
大白鷺是一種大型鷺類,頸、腳甚長,兩性相似,全身潔白。下體亦為白色,腹部羽毛沾有輕微黃色。
繁殖期,背上、肩上披有蓑羽,長超過尾部,生殖期后蓑羽消失。
眼黃色,喙橙黃色(繁殖期黑色),面部及眼周皮膚呈綠色;
跗蹠和腳黑色。
分布情況:
大白鷺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在中國見于東北、河北、江蘇、云南、廣東、海南、臺灣等地。
攝 影:濕地監測志愿者矯振蘭。
棲息環境:
棲息于河川、海濱、沼澤濕地或水田中。喜歡在開闊的濕地、水邊和附近草地上活動。
生活習性:性頗機警,見人即飛去。
白天多單獨尋覓食物,在食物豐富的區域內,也成小群活動。
遷徙:在黑龍江是夏候鳥;在其他地方,部分夏候鳥,部分旅鳥和冬候鳥。
習性:常成單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動,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多達300多只的大群,偶爾亦見和其他鷺混群。白天活動,行動極為謹慎小心,遇人即飛走。
攝 影:濕地監測志愿者矯振蘭。
剛飛行時兩翅扇動較笨拙,腳懸垂于下,達到一定高度后,飛行則極為靈活,兩腳亦向后伸直,遠遠超出于尾后,頭縮到背上,頸向下突出成囊狀,兩翅鼓動緩慢。站立時頭亦縮于背肩部,呈駝背狀。步行時亦常縮著脖,緩慢地一步一步地前進。
食性:以直翅目(上圖)、鞘翅目、雙翅目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小魚、蛙、蝌蚪和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主要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邊走邊啄食。
攝 影:濕地監測志愿者周林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于高大的樹上或蘆葦叢中,多集群營群巢,有時一棵樹上同時有數對到數十對營巢,亦與蒼鷺在一起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進行。
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6枚,多為4枚。卵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天藍色,產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5-26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后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大約經過1個月的巢期生活后即可飛翔和離巢。
保護級別:
大白鷺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I; 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哈爾濱市方正螞蟻河三角洲省級自然保護區資源保護科長龐明路
2024年10月10日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