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張漢軍 攝影報道
今年以來,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濕地生態系統質量提升核心目標,通過系統修復、科技賦能、協同共治三維舉措,為黑鸛等珍稀候鳥打造安全棲息家園,有效保障候鳥遷徙通道暢通,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態保護答卷。
管理局以棲息地修復為關鍵,實施一系列精準生態工程。通過水系疏浚、生態補水、生境營造等措施,修復退化濕地855畝,新建生物圍欄16.4公里,為鳥類活動劃定安全“活動區”;針對性修復營造黑鸛棲息地900畝,建設鳥類觀測平臺22處,為候鳥監測與保護提供硬件保障。
如今,保護區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黑鸛繁殖與遷徙停留地。2024年同步調查記錄黑鸛675只、繁殖巢34處,2025年監測又新增鳥類4種,候鳥種群數量與種類實現雙增長。
為提升保護專業性,管理局深化與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技手段破解保護難題。聯合開展“黑河流域黑鸛種群生態作用及其保護研究”項目,全面摸清黑鸛生態習性、遷徙規律及保護需求,為制定精準保護措施提供翔實的數據支撐。
在大天鵝保護領域,管理局啟動觀測研究工作,成功向國家林草局申報10只大天鵝環志許可,并為其安裝衛星定位跟蹤器。該成果填補了甘肅省大天鵝衛星跟蹤監測的空白,標志著保護區鳥類科研監測技術邁入新階段。
管理局積極聯動多方力量,推動保護工作從“單一管”向“協同治”轉變。聯合相關單位開展“清風行動2025”等鳥類保護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獵捕、破壞棲息地等違法行為,筑牢候鳥保護“安全網”;成功加入國家林草局“候鳥動態監測保護國家創新聯盟”,成為授牌會員單位,助力跨區域候鳥保護協作。
同時,依托張掖黑河濕地自然學校,開發《感恩黑河》《家在張掖濕地》等校本課程,組織濕地研學活動,讓生態保護理念走進校園、深入群眾,全民生態保護意識顯著提升,形成“人人關心濕地、共同守護生態”的良好氛圍。
鏡頭記錄時代變遷,影像見證歷史瞬間。為進一步加強與社會各界攝影愛好者的聯系,在這個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季節,每日甘肅網圖片頻道、新甘肅客戶端鏡像頻道同向奔波在社區鄉村、山川草原上的您約稿,您拍攝的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社會紀實、人物故事以及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等具有新聞元素和光影藝術的照片,我們將擇優及時刊發并支付稿酬。
期待您運用豐富的攝影語言,描繪隴原大地日新月異的精彩瞬間,謳歌隴原兒女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
聯系人:宋菲菲
電話(微信同號):13919809826
投稿郵箱:
mrgswtp1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