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滅絕與再發現植物之——厚葉實蕨:孫英寶植物科學畫科普(141)
與植物學家捉迷藏:厚葉實蕨
作者:孫英寶
(絕滅EX;再發現)
厚葉實蕨(海南實蕨)Bolbitishainanensis Ching & C. H. Wang
厚葉實蕨為實蕨科實蕨屬植物,中國特有種,產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生長于山谷水邊密林下石上,海拔300 ~ 1050 米。該種于1983年發表,模式標本于1933年采自海南,具體采集地不詳,此后還有1956年采自云南思茅的3號標本,之后50多年間未見有采集記錄,因此2013年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為絕滅等級(EX)。目前該種在廣東、廣西和云南均有重新發現。
形態描述:
根狀莖粗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灰棕色,先端漸尖,盾狀著生,粗篩孔狀,近全緣。葉簇生;葉柄上面有溝,疏被鱗片;葉二型 : 不育葉橢圓形,一回羽狀;羽片 4 ~10 對,下部對生,近平展,有短柄;頂生羽片基部三裂,其先端常延長入土生根;側生羽片闊披針形,長 9 ~ 20 厘米,寬2.5 ~ 5 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葉緣有深波狀裂片,半圓的裂片有微鋸齒,缺刻內有一明顯的尖刺;側脈明顯,開展,小脈在側脈之間聯結成 3 行網眼,內藏小脈有或無,近葉緣的小脈分離;葉草質,干后變黑色,兩面光滑;葉軸上面有溝。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形而較小。孢子囊群初沿網脈分布,后滿布能育羽片下面。
發現之旅:從宣布絕滅到迅速復活
厚葉實蕨像一個與植物學家捉迷藏的“淘氣鬼”。1933年,植物學家黃志在海南首次采集到它(標號 35870),但沒有標注具體地點,也沒采集到根狀莖,缺失了蕨類植物鑒定分類中的重要依據。1956年,它又在云南思茅突然現身,之后又杳無蹤影。
2013年,植物學界宣布厚葉實蕨已絕滅(EX)。沒想到次年它就驚現于廣西上思縣,之后又出現在海南尖峰嶺、鸚哥嶺及廣東等地,仿佛在向世人宣布:我不僅沒有滅絕,還周游了嶺南各地!經過不斷地野外搜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標本館和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植物標本館,均有了厚葉實蕨標本館藏。
盡管如此,厚葉實蕨的生存狀況依舊不容樂觀,在 2017 年發表的《中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紅色名錄評估》中,它被列為極危-可能絕滅(CR-PE)。
研究名人:中國植物采集者黃志
走進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打開 00044756 號標本,映入眼簾的就是1933年黃志采集的厚葉實蕨標本。它仿佛一張掉出歷史的書簽,讓人們重新拾起中國植物學發展的諸多往事。
1858年,著名數學家、翻譯家李善蘭將英國著名植物學家林德利撰寫的Elements of Botany 翻譯成中文,起名《植物學》,這是我國第一部介紹西方近代植物科學的的著作。他從《周禮》中摘取“植物”二字,又創造出細胞、萼、瓣、心皮、子房、胚等一系列新詞。
1905年,同盟會成員鐘觀光為革命事業積勞成疾,在西湖養病期間自學了《植物學》,竟由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中國第一代植物學家中的一員。他也是中國第一位用科學方法調查采集高等植物的植物學者。
此后,錢崇澍、胡先骕、陳煥鏞、鐘心煊、秦仁昌和鄭萬鈞等植物學泰斗群星競耀,共同奠定了中國植物學的基礎。而厚葉實蕨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星月光輝的大師們背后,還有黃志這樣的植物采集者,亦為中國植物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9~ 1935年,黃志都在采集標本的繁忙中度過。1933~1934年,他在海南采集標本期間發現了厚葉實蕨;1935 年,他又被派往廣西大瑤山進行植物采集與調查。在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中,黃志參與采集的植物標本可檢索到26740份。
透過一個個早已泛黃的標簽,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濕熱的叢林間,不顧疾病、戰爭和猛獸的威脅,一次次地彎腰和匍匐,堅定地采集著一株株植物,一抬頭就是一片新天地。
所屬類群:實蕨科實蕨屬植物
厚葉實蕨所在的實蕨科實蕨屬,中國只有13種,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家族。本屬中,云南實蕨與厚葉實蕨關系最近,它們僅在葉片材質、葉緣稍有差異,其他特點幾乎完全相同,在分類鑒定中很難區分。云南實蕨同樣由秦仁昌院士命名,模式標本采集于 1956 年,在思茅縣南 64 千米普藤壩林下發現,分布于中國云南南部,在越南、老撾、泰國也有發現,甚至在中國寶島臺灣也有發現。
華南實蕨是厚葉實蕨的另一位重要親戚,它廣泛分布于中國東南、西南各地。日本、越南亦有分布。其生長環境與厚葉實蕨類似,多生于陰濕林下、溝谷、溪邊石上。華南實蕨具有重要的藥用功能,根據《新華本草綱要》描述,其全草可以入藥。植物對人類具有重要價值,良好的保護和合理的應用也是植物保護的重要原則之一。
厚葉實蕨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地理環境特殊,其滅絕一度被認為與氣候的階段性和區域性變化有關。蕨類植物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晴雨表,厚葉實蕨從消失到再次被幸運地發現,應當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保護地球的各類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