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治水與人水和諧
陶思明
有報道在介紹中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時,說它們造福一方、澤被后世,是“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這些都沒有錯,唯獨用”治水“一詞概括具有世界遺產價值的灌溉工程的內涵和精神,似有不妥。灌溉工程有治水成分,但本質是對水的合理利用,包含著人水之間的友善、和諧:我是水,你有利用需要,順水勢或化害為利造福于你,沒問題,表現為雙方都滿意。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屬于文化范疇,體現先進性,就表明灌溉工程是對水的合理利用,而非人們常說的治水。其意義在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等。這么好的出發點和事實情景,確實是流淌千年的人類智慧,但加上“治水”一詞,似乎又明顯疏遠了人水關系,甚至有些對立了,不如說“流淌千年的用水智慧“來的親切。
這是因為治水是對水自然狀態的嚴重不滿,要治理、制服、戰勝水,本質是把水置于人的對立面,令水只服從人的意志、實現人的目的性,水作為生命載體、物質世界和流動的生態系統,主體性一概被沒收了。我國自大禹至今治水歷史長達數千年,一代又一代疏通水道、消除水患,一個又一個治水工程拔地而起、束水導水,為人的生存發展不受洪澇干旱威脅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積極利用水資源發展各種產業,紫鵲界、都江堰等灌溉工程遺產就是水用于農業的優秀樣本。
但我們還必須看到治水的另一面。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可水非單一物質存在,是涵養在流動的有生命、有性格的河流生態系統中(湖泊大多是河流附屬物),各地都有自己母親河,說明了河流的重要性。而治水,其實就是治河,全國修建各種用途水庫近10萬座,堤防41萬多公里,許多河流死氣沉沉,斷流河段恢復常年過流已經很困難,因為水都被攔在水庫,各有各的利益,唯獨河流利益得不到維護。經過世代治水,河流早已變成最弱勢生態系統,說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便是最好的概括。
國家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但“治水“歷史從古到今一貫制,自覺不自覺把河流永遠置于人的對立面,治水不止,那人水怎么和諧?建設幸福河湖,首先河湖本身得是幸福的,老是被“治理”的身份,幸福感從何而來!形勢在變,治理對象在變,人的需求和認識也在變,很需要從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用水實踐中,感知人水和諧的一面。不要把與水有關的事物都統攬在”治水“名下,這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人水和諧。最好能區別不同情況,嚴格限制”治水“應用場景和范圍,這有利于提升河流主體性,恢復人水和諧的自然基礎。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