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一個海鮮的中國走紅史
2022年初,寧波象山一個漁民捕撈到4950斤野生大黃魚, 賣出了每斤1933元的高價 。這個漁民向記者表示:這是 他從業(yè)29年以來,捕到最多的一次。
野生大黃魚消失了這么久,能突然發(fā)現(xiàn)這么多,在新聞上引發(fā)了轟動。
野生大黃魚,海洋中的黃金。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第八集《賡續(xù).代代相傳》中,我們看見了黃魚與浙江沿海人民在餐桌上的羈絆:從雪菜大湯黃魚到小黃魚面,他們的生活與黃魚息息相關,也了解了高級餐廳里,黃魚另一番威武霸氣。
野生大黃魚為什么這么貴?大黃魚有什么特別之處?中國人為什么喜歡大黃魚?或者說:大黃魚為什么在中國這么紅?
這個特殊海鮮的走紅故事,暗藏著 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 中國漁業(yè)史走過的彎路、 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史,和 人類嗜好的口味秘密。
黃魚,石首魚科黃魚屬,除了朝鮮有少量漁產(chǎn)外, 全世界99%黃魚產(chǎn)量都在中國,堪稱最具中國特色的海魚之一。
中國人吃黃魚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闔閭與東夷人作戰(zhàn),雙方糧草殆盡之時,忽然看到海上有一片“金色”,原來是黃魚漁汛。吳軍撈起烹魚,而東夷人卻一條都沒捕到,饑餓之下,只能投降。后來吳王發(fā)現(xiàn)黃魚腦袋中的兩顆白石,便予之取名 石首魚。 (出自唐陸廣微撰寫的地方志《吳地記》)
從那以后,黃魚就沒離開過中國人的餐桌。
當然這些黃魚都是指大黃魚, 整個黃魚家族其實非常龐大。
小黃魚
比如小黃魚跟大黃魚同屬黃魚屬,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品種;跟大黃魚非常接近的仙子魚,小巧卻柔嫩的梅童魚、“龐然大物”黃唇魚,甚至是跟黃色不搭邊的鮸魚…也是大黃魚的親戚,都是石首科的。
而且這些魚也都很好吃:
紅燒的 小黃魚肉呈蒜瓣,是下飯利器; 梅童魚的肉質(zhì)極嫩,白灼即可,柔若白云; 仙子魚相較于大黃魚肉質(zhì)稍硬,但能蒸出肉汁; 黃唇魚最臻貴的那條花膠,動輒上萬,一口千兩; 鮸魚更是從魚丸到魚餅都離不開它……
紅燒小黃魚
總而言之,石首科家族與中國人的關系一直十分密切,而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大黃魚。
曾幾何時,大黃魚完全不貴,甚至經(jīng)濟廉價。 大黃魚如今的身價和走紅,幾乎完全由中國人一手帶起。
先說歷史,中國人吃大黃魚的不但歷史悠遠,而且食用分布范圍廣。黃魚一直都不只是沿海漁民的食物。明代蘇州戲曲大家尤侗曾經(jīng)寫過: “杜陵頓頓食黃魚,今日蘇州話不虛。門客不須彈鋏嘆,百錢足買十斤馀。” 講的就就是過去 蘇州有端午吃黃魚的習俗。
蘇州自古以河鮮為尊,離最近的海也有上百公里, 卻獨愛黃魚一味。
《清碑類鈔》中也提到過:“黃花魚,每歲三月初,自天津運到京師崇文門稅局,必先進御,然后市中始得售賣,都人呼為黃花魚。”這講的是北京人吃黃魚,要先進貢朝廷,然后才能售賣,而北京,也不是一個沿海的城市。
為什么大家都愛大黃魚呢?
首先是產(chǎn)量因素。野生大黃魚曾經(jīng)是中國四大海產(chǎn)的頭牌。每到秋冬時節(jié),黃魚會齊聚沿海各大漁場,有時上浮壓縮魚鰾發(fā)出聲響,海面真的是一片金黃,并且伴隨著不絕如縷的“咕咕”聲,就是大黃魚漁汛到了。產(chǎn)量大,自然吃的人就多。
其次大黃魚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黃色在中國象征著高貴。歷史上很多朝代,這個顏色都是皇家御用,普通老百姓是禁用的。通體金黃的大黃魚,因為顏色的獨特魅力,走上了尊榮之路。
不僅如此,中國人也以黃金為尊,所以民國時期,上海人會把10司馬兩的金條稱為“大黃魚”、1司馬兩的稱為“小黃魚”。將黃金比作黃魚,吃黃魚自然也與財富搭上了關系。
一條黃魚端上桌,金黃閃閃,寓意財源廣進。這就好比廣東人愛吃東星斑,寓意紅紅火火一樣。黃魚攜帶著對財運的美好象征,很難不成為中國人的心頭好。
良好的寓意,讓黃魚長期名列高價值食材排行榜榜首,外加過去產(chǎn)量大沒那么高不可攀,促成了黃魚在中國的普及和重視。
但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野生大黃魚的產(chǎn)量開始走低,價格也是從那時開始一路高走。
當時的漁民并沒有保護黃魚族群的意識,為了追求產(chǎn)量,竭力增派人手捕撈,最終使所有大黃魚一網(wǎng)打凈。從此以后,大黃魚漁汛不再,上世紀90年代開始,每年的產(chǎn)量僅有50噸。
歷史的教訓帶來的,是漁民和海洋專家的反思。上世紀80年代,我們努力研究,攻破了大黃魚的人工育苗技術,黃魚才重新走上歷史舞臺,成為如今出現(xiàn)在《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里,可以穩(wěn)定持續(xù)供應的平價日常海鮮。
如今我們?nèi)粘3缘慕^大多數(shù)大黃魚都是養(yǎng)殖的
如果單純因為寓意好和稀缺,大黃魚雖然特別,也不是不可替代。大黃魚能走上“神壇”的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 它作為食材,味道是真的好:
一條鮮活大黃魚,只需簡單烹飪,就能達到既嫩又細膩的口感;蒜瓣質(zhì)感讓即便不愛吃魚的人都能夠大快朵頤;細細品嘗,既有獨特的魚味,又沒太大腥氣;沒什么刺,還自帶鮮甜味。
黃魚的嘴帶著 凝狀的脂肪,吸吮起來特別香濃,黃魚的魚膠 (魚鰾)還 格外軟糯……一條大黃魚, 攜帶著南方對魚味的追求,江浙鐘情的糯嫩,北方豪邁的刺少過癮,簡直無法不愛。
也因如此,各地都將這條魚做出了自己的做法:臺州人用豬油、老酒、紅糖、姜汁、醬油五朵金花開道,燒出了濃墨重彩的 家燒黃魚;溫州人則先清蒸,后鋪上小青蔥,再澆上滾油,做成 蔥油黃魚;到了福建的寧德,既能看到蔥油、也有極具特色的紅糟、還能看到清蒸、紅燒等各式烹飪方法。
而當問起傳統(tǒng)寧波人怎么料理黃魚時,他多半會說對大黃魚的最高敬意,就是“咸齏大湯黃魚”。
“咸齏”,腌制的雪里蕻。所謂的“咸齏大湯”,就是先將黃魚用豬油微煎,然后沖湯撒入雪菜,直滾到湯白味濃出鍋。吃時先喝湯,再吃魚肉,最后嘬骨頭,能吃到滿頭冒汗, 用寧波的人的話,就是很“飄”。
可這樣吃大黃魚會有兩個問題:一是如今食材不同往日,要求廚師對不同黃魚質(zhì)地有更精準的認知;第二是即便魚品質(zhì)夠高,要湯濃就要久煮,但要肉嫩就不能過燒,時間和火候是考驗。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所展示的料理方式,是先用小黃魚熬湯,再將大黃魚片肉,現(xiàn)場堂灼。這樣既保證湯的濃度,又保證魚的熟度,同時還兼具儀式感——這種做法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好評: 湯是咸鮮合一,肉則細嫩,又帶一點點口感,回口是悠長的鮮甜。
這樣一道大黃魚菜,誰會不愛呢?
從稀缺到寓意,從普及到口味做法的不斷革新,集這些特征于一身的大黃魚,就這樣登堂入室,黃袍加身,成為中國人最欲罷不能的一條海鮮。
如今隨著政府部門的不斷重視,各類有活力民間企業(yè)加入,東海岱衢族大黃魚的種群開始得以恢復。
每年政府都會投入大量的魚苗,進行放養(yǎng)和野化,與此同時大黃魚的養(yǎng)殖技術也在不斷提升。深海放養(yǎng),銅網(wǎng)養(yǎng)殖,擴大圈地和不投喂飼料等方式營運而成。
平價的養(yǎng)殖大黃魚更是走進千家萬戶。福建寧德如今是大黃魚的核心養(yǎng)殖區(qū),已經(jīng)成為新的“大黃魚之鄉(xiāng)”。這里的大黃魚產(chǎn)量,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80%以上。
黃魚的故事,完美詮釋了中國人與海洋的愛恨情仇: 曾經(jīng)我們對海味求之不得,也犯過對海洋予取予求的錯誤。但依靠如今的技術和認知,以及對海洋不可割舍的感情,我們開始探尋一種平衡,一種與海洋的相處之道。
代代相傳下去的從來不應該只有人的傳承,技藝的傳承,也有 海鮮的“賡續(xù)”。珍惜當下,展望未來,才能 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體驗到黃魚的美妙,才能讓大海小鮮永竭不盡。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