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強!萬里挑一的野生動物照片有多硬核?
年度最強!萬里挑一的野生動物照片有多硬核?
中國野生生物影像年賽
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
從2020年首次啟動至今
共收到全球114,795份投稿作品
已成為中國及世界頂級的自然影像賽事IP
今天
我們從投稿作品中萬里挑一
精心挑選200余幅攝影作品
做出了一本震撼心靈的自然藝術攝影集
《生而為野》
△點擊上圖,了解更多
全書分為五大章節
地球、棲息、行為、凝視、聚焦
以宏觀至微觀的視覺敘事
呈現自然影像的饕餮盛宴
重新發現和認知
那些不可思議的生命
“當我翻動書頁,仿佛身臨其境般感受到自己置身于遙遠的風景之中,同攝影師一起,為捕捉到野生生物隱秘生活的瞬間而興奮不已。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大地之時,薄霧營造出的奇妙景象被永恒地記錄在底片之上。”
——聯合國和平使者、高級英帝國女勛爵士、珍·古道爾研究會及根與芽創始人
珍·古道爾
-地球-
世間萬物共同的家園
本章收錄的作品是展現地質地貌的風光攝影,大多為航拍,如從天空俯瞰地球大地,以異于尋常的視角觀看這顆星球的浩瀚和浪漫。億萬年的自然力量塑造出了千奇百怪的地形,本章收錄的作品將這些令人驚嘆的魅力淋漓盡致地呈現。
《五彩山脈》/黎鳴
天山是世界自然遺產,從空中俯瞰天山深處的努爾加大峽谷,山勢壯觀,紋理色彩豐富,堪稱地貌奇觀。努爾加大峽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豐富的礦物渲染出的五彩斑斕的巖層,千萬年的風削雨蝕塑造出氣勢磅礴的峰林,奔涌的水流沖刷出犬牙交錯的溝壑,這一切共同描繪出這幅“丹霞油畫”。
丹霞地貌,努爾加大峽谷
《肺腑之鹽》/刁祥瑞
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鹽湖,位于柴達木盆地南部最低洼的核心地帶,由達布遜湖、南霍布遜、北霍布遜等鹽池匯聚而成。由于蒸發旺盛,鹽分不斷析出結晶,形成了厚厚的鹽蓋。鹵水在鹽蓋上長期流淌,形成各種脈絡,俯瞰之下,猶如大地之肺。
鹽湖,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
《沙漠花瓣》/滕洪亮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第三大沙漠,以高大的沙丘和廣布的湖泊著稱,已探明的湖泊超過140個,被譽為“沙漠千湖”。沙漠往往給人炎熱、干旱的印象,是一種極端的地理環境;但在巴丹吉林沙漠中,數以百計的海子滋養著多樣的生命,成為極端環境中秀美的點綴。在這片沙漠里,不僅生長著眾多植物,同時也生活著天鵝、野鴨、盤羊、黃羊、獾豬、狐貍等幾十種野生動物和鳥禽,在逆境中上演著生命的奇跡。攝影師以航拍的視角展現出紅海子的全貌,如同一片花瓣飄落在荒蕪的沙地之上。
鹽湖,巴丹吉林沙漠
-棲息-
生命賴以生存的依靠
景別拉近,焦點轉換,本章收錄的作品意在展現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棲息地不僅是野生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極地到赤道,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展現出包括氣候、地形、植被類型等不同的特性。
The Kissing Cranes of Kilimanjaro/Vanessa Beadling
肯尼亞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一對灰冕鶴站在樹冠上親密交頸,背景是籠罩在云霧中的乞力馬扎羅山,只有白雪皚皚的山頂沖破云海露出清晰的側影,見證著這對灰冕鶴的愛情。而對沉浸于愛河中的灰冕鶴來說,還有比這更浪漫的背景嗎?
灰冕鶴 Balearica regulorum
《足跡》/李善元
阿爾金山的庫木庫里沙漠是許多自然攝影師鐘愛之地,這張照片拍攝于庫木庫里沙漠東段,青海和新疆的交界地帶。十月,這片高海拔沙漠早早入冬,在這里生活的藏羚羊需要經常穿越沙丘去尋覓食物。剛剛過去的暴風雪覆蓋了沙漠,一塊裸露的沙地格外顯眼,沙粒在太陽的照耀下閃著金光。20多只藏羚羊朝著遠方前行,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足跡,似乎預示著藏羚羊一生遷徙的命運,啟人深思。
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i
《月光下的藏野驢》/何啟金
這是一片廣袤無垠而又孕育高原精靈的土地——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人類誕生以前,這里就生活著眾多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經過億萬年的演化,它們克服各種自然的挑戰,成為這里真正的主人。在這里,廣袤的沙漠、巍峨的冰川和多彩的湖泊共同勾畫出一幅蒼涼、博大、雄渾、奇特的畫卷,高原荒漠生態系統和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有機結合。傍晚時分,落日的余輝撒滿了原野,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幾只藏野驢結伴前行,它們或許正準備找個地方休息。
藏野驢 Equus kiang
-行為-
動靜之間迸發的力量
奔跑、追逐、獵殺、搏斗、依偎、哺育....本章收錄的作品展示了復雜多樣的動物行為,觀看角度再度拉近,遠景與中景相輔相成,定格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間。
Food in the ice/Eduardo del Alamo
豹形海豹是南極地區的頂級獵手之一,雖然它主要在深海中捕食磷蝦、烏賊,但有些個體會季節性地捕食企鵝,這一點讓許多人津津樂道,海豹與企鵝也因此成為南極地區聲名遠播的一對“冤家”。拍攝海豹捕食企鵝是許多攝影師的夢想,這一次,攝影師在船上等待著合適的時機,捕捉到豹形海豹飛過水面獵殺企鵝的畫面。
豹形海豹 Hydrurga leptonyx
白眉企鵝 Pygoscelis papua
《雪豹獵殺》/駱曉耘
這也許是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雪豹捕獵的照片,源自一次幸運的機緣巧合。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天降大雪,一次意外的陷車讓攝影師目睹了雪豹捕獵的場景:當雪豹走進山坡上的一片灌木叢中后,攝影師失去了雪豹的具體位置,只能在附近搜索;半個多小時后,巖羊群像被施了魔法,排成一條線向雪豹藏身的灌木叢橫掃過去,埋伏已久的雪豹一擊得手。只見巖羊轉身狂奔,一道白影騰空而出,雪豹咬著一只巖羊的喉嚨,鮮血涌出,二者一起墜下陡坡,落到路邊,攝影師本能地拍下了這瞬間即逝的畫面。
雪豹 Panthera uncia
巖羊 Pseudois nayaur
《天倫之樂》/張辰
纓冠灰葉猴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其中斯里蘭卡亞種也叫斯里蘭卡灰葉猴。夕陽西墜,一群斯里蘭卡灰葉猴在樹林邊休息進食。猴群里最小的一只精力旺盛,和家族里的老老小小嬉戲打鬧,一刻不得停歇。小葉猴從老葉猴身邊奔過時,老葉猴一只手抓住小葉猴的尾巴,另外一只手卻憐愛的從背后扶住他,一臉呵護之情。小葉猴不得前行,回頭看看長輩,淘氣地反身揪住了長輩的胡子。最后,小葉猴還是掙扎著跑掉了,老葉猴并沒有責打小葉猴,松手時還輕輕地愛撫了一下小朋友的背。萬物有靈,天倫之樂不獨人類才有。
纓冠灰葉猴 Semnopithecus vetulus
-凝視-
人與自然無言的對話
生于荒野之間的凝視與困于方寸之間的凝視,交匯的瞬間,所有能夠描繪的具象事物,轉化為無法描述的內在感受。本章收錄的作品將觀看尺度拉至近景,追隨野生生物的目光,感受每一場曠日持久的凝視。
《小可愛》/穆連慶
在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的普里茲灣,一只剛出生一兩天的小海豹身披厚厚的胎毛躺在冰雪之中,睜著大大的眼睛打量著這新生的世界。攝影師通過長焦鏡頭在十幾米以外拍攝小海豹,以免過度靠近打擾到野生動物的生活。然而小海豹非常好奇,它不但在鏡頭前做出各種可愛的動作,還主動爬過來想要跟攝影師玩。攝影師不斷后退試圖保持距離,但趴在地上的拍攝姿態讓他很難快速撤離,小海豹就這樣爬到了鏡頭前,用嘴拱起了鏡頭。無需深刻的寓意,與小海豹的對視足以打動人心。
威德爾海豹 Leptonychotes weddellii
《吃手指的小雪猴》/李婷婷
長野的冬天,漫天飛雪的時候,能夠觀察到奇特的景致——猴子泡溫泉,這種具有特殊習性的猴子也被稱為“溫泉猴”。事實上,溫泉猴是日本特有的一種獼猴——日本獼猴,由于日本冬季多雪,這些猴子冬天常常身披白雪,也被稱為雪猴。在雪猴經常出沒的溫泉池邊,有觀賞的游客、攝影師,還有自顧自泡溫泉的猴子,它們形態各異,根本無懼行人,陶醉在自己的溫泉世界中。鏡頭中捕捉到的這只小猴子正吃著手指,恰如人類嬰兒的常見行為,眼神純真無邪,清透中帶著對攝影師鏡頭的好奇。
日本獼猴 Macaca fuscata
The High Bright/Lakshitha K
希臘中馬其頓的凱爾基尼湖上生活著一群卷羽鵜鶘,攝影師本來在拍攝這些鳥兒的行為,突然天空飄起了小雨。雨剛停的時候,鳥兒全身掛滿了水珠,攝影師決定拍一張特寫,突出水珠和羽毛的融合,于是成就了這樣一幅作品:卷曲的羽毛與透明的水珠纖毫畢現,白色的背景和羽毛與鮮艷的眼周裸皮、收在頸前的大嘴下露出的紅色喉囊形成對比。卷羽鵜鶘是世界上會飛的最重的鳥類之一,20世紀以來,它們在整個分布區的種群數量都在大幅下降,其原因尚未完全厘清,但最可能的原因是濕地排干和土地開發等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喪失。
卷羽鵜鶘 Pelecanus crispus
-聚焦-
細微之處隱秘的奇觀
繁復的世界中,細致即是一種誘人。本章收錄的作品均為微距攝影,聚焦于人類肉眼無法觀看的尺度。大自然的細節與紋理,真實的、抽象的、細致的,通過微距攝影,隱藏在細微之處的秘密逐一展露。
The pursuit/Frank Deschandol
法國勒阿弗爾,一只沙泥蜂正在追趕一只雌性青蜂。事實上,攝影師的目標只是拍攝飛行的青蜂,他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設置了相機陷阱,意外的是,兩只高速追逐的蜂以絕佳的位置出現在鏡頭前,極淺的景深模糊了背景,但華麗的色彩與精妙的結構仍纖毫畢現——請注意,這不是捕食者在追擊獵物,而是守衛者在驅逐入侵者。雌性青蜂體長僅約6毫米,它會將自己的卵產在其他蜂類的巢穴內或其他幼蟲的皮膚上,幼蟲孵出后會吃掉蜂巢內的食物導致宿主的幼蟲餓死,甚至直接吃掉宿主的幼蟲。為了避免后代遭此厄運,體型較大的沙泥蜂奮起驅逐這只小小的入侵者。
多沙泥蜂 Ammophila sabulosa
顯赫帝青蜂 Hedychrum nobile
《母與子》/郭虹
一只母水蚤帶著三只孵出不久的小水蚤在水中漂浮,透明的身體讓它們的內部結構清晰可見,尤其是母水蚤的育兒囊那滿滿的綠色卵粒。水蚤是一類水生微型甲殼動物,體長僅2毫米,廣布于各類淡水和海水中,以水中的中小型浮游生物為食。
水蚤 Daphnia sp.
《毛緣毛杯菌》/ 陳亮俊
毛緣毛杯菌生長在熱帶地區高溫潮濕的闊葉林下腐木上,杯狀的肉質子實體呈現鮮艷的橘紅色,直徑僅兩三厘米,杯體邊緣布滿了細密的白毛。這株毛緣毛杯菌尚未成熟,杯體邊緣向內卷曲,仿佛微抿的雙唇,保守著某個心照不宣的秘密。
毛緣毛杯菌 Cookeina tricholoma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