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開展了系列綠色公益項目,號召公眾共同守護地球家園,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注入堅實能量。在第56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特推出系列公益項目展示,讓每一份低碳生活的堅持,匯聚成修復地球的綠色浪潮。
濕地,是地球的“生命搖籃”,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紐帶。近年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雙碳”戰略、濕地保護修復行動號召,聚焦濕地生態修復與社區可持續發展,“以濕地之綠,育萬物之生”,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北方鄉村到濱海灘涂,從廢棄礦坑到喀斯特山區,一個個濕地修復項目正以“綠意”喚醒土地的生命力,為地球編織更堅韌的生態網絡。
濕地保護不僅關乎生態,更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針對采礦塌陷區、廢棄坑塘、淤塞河道等社區治理難題,我們采用“一濕地一策略”模式,讓生態修復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
針對徐州市沛縣安國湖鎮因采煤塌陷形成的破碎化濕地,項目通過水系連通、生態島營建和植被修復,使14.2公頃新生濕地化身“鳥類天堂”,成功構建健康的水生態系統。如今,這里已成為白鷺、魚類等生物的棲息樂園,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項目為周邊社區50余名居民提供就業崗位,昔日“生態傷疤”蛻變為人與自然共生的濕地公園。
山東青州三覺廟村的小石河曾因水土流失、垃圾淤積導致防洪能力驟降。通過兩期工程治理,累計修復河道330米,恢復濕地1.4萬平方米,水體氨氮含量下降65%,土壤流失量減少40%。昔日“雨季澇、旱季枯”的河道蛻變為調節水文的“生態閥門”,村民還可依托河道發展農產品經濟,實現生態與生計協同發展。
項目實施前(上方兩圖)后(下方兩圖)對比效果
面對氣候變化對沿海地區的挑戰,我們在山東東營與河北唐山等地啟動了濱海濕地修復工程,構建抵御風暴潮、提升碳匯能力的生態屏障。
針對海岸線侵蝕與濕地退化問題,項目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創新實施“牡蠣礁-海草床-鹽地堿蓬”立體修復模式:2公里的牡蠣礁生態岸線為海洋生物筑起“天然育嬰房”;25公頃海草床固碳釋氧,成為魚類洄游驛站;200公頃復綠的鹽地堿蓬鎖住泥沙,緩解岸線侵蝕。項目預計2025年完工后,濕地“藍碳”功能提升20%,水禽數量增加10%,總結形成的《黃河口生態岸線操作手冊》將為同類海岸修復提供標準化范本。
我們建立了兩處基于生物改良的濱海鹽堿地生態恢復示范基地,計劃復綠20萬平方米的濱海鹽堿地。這些“鹽堿斗士”既能改良土壤結構,又能為畜牧業提供飼料,探索出“生態修復 產業振興”的創新路徑。項目報告還將為環渤海鹽堿地治理貢獻可復制經驗。
小微濕地指面積在8公頃以下的濕地空間,具有"生態細胞"功能。我國現有小微濕地超3000萬處,其修復被納入《濕地保護法》重點工程。
貴州梵凈山腳下,廢棄的喀斯特水庫通過小微濕地網絡重生:5英畝濕地凈化農業面源污染,修復的灌溉渠系終結了年年農田被淹的困境。如今的環湖濕地群,既是生態屏障,也是村民休憩的“后花園”,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地球日,行動日
守護濕地,既是守護生命之源,更是守護人類共同未來。讓我們攜手,以科學之力重塑生態,以綠色之心共筑地球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