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五爪金龍”——鱷蜥
鱷蜥(Shinisauruscrocodilurus)為主要分布于我國的特有珍稀動物,俗稱大睡蛇、木睡魚、水蛤蚧、五爪金龍等,是第四紀冰川后期殘留在華南地區的原始爬行動物,有“活化石”的美譽。其在分類分地位上極其特殊,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鱷蜥地理分布
鱷蜥首次發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歷史上鱷蜥曾分布在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蒙山縣、桂平市、平南縣、武宣縣、資源縣、梧州市、湖南省江華縣、廣東省羅坑鎮、茂名信宜、越南安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由于人類生產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使鱷蜥分布逐漸縮小。如今鱷蜥主要分布在廣東羅坑和茂名、廣西賀州和金秀。
鱷蜥的發現史
1928年5月至1929年6月間,中山大學任國榮教授率該校生物系考察隊于前往廣西金秀縣大瑤山進行考察時,在瑤山羅香及其相鄰村寨采到28號標本,將其中2號送給德國柏林動物博物館,1930年由德國人ErnstAhl發表為新科、新屬、新種,拉丁學名是Shinisauruscrocodilurus(其中Shin是當時野外工作領隊教授辛樹幟(S·S·Sin)的姓氏,saurus是蜥蜴,以此命名對辛樹幟教授表示崇敬之意),意思為“像鱷魚的蜥蜴”。由于鱷蜥發現于瑤山,故以后多以瑤山鱷蜥相稱。
羅坑保護區鱷蜥發現歷程
在21世紀之前,鱷蜥一直被認為僅分布于廣西,2001年,華南師范大學生物系的兩棲爬行動物專家黎振昌教授來到廣東羅坑考察,他聽說這一帶的大山里有一種名叫“五爪金龍”的動物,捕捉販賣成風。隨后黎教授展開進一步的野外調查,發現“五爪金龍”原來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鱷蜥!這是廣西以外的區域首次發現有鱷蜥分布,對鱷蜥這一珍稀物種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98年12月,2001年8月,由華南師范大學黎振昌教授首次發現羅坑有鱷蜥分布,2002年冬,保護區調整為以保護鱷蜥為主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從此開展了一系列鱷蜥相關研究;2007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更名為廣東曲江羅坑鱷蜥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晉升為國家級。
鱷蜥外部形態
鱷蜥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成年體長15厘米左右,尾長20厘米左右,體重100克左右,身體可以分為頭部、頸部、軀干部、四肢、尾5個部分。頭部較高,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頸部以下的部分,特別是側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狀的鱗片,又有許多黑色的寬橫紋,則又很像揚子鱷,所以被稱為鱷蜥。
鱷蜥棲息環境
鱷蜥主要棲息海拔750m以下植被較好的山沖溪溝之中。棲息生境的植被有4種類型,分別為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木林、竹林,在闊葉林中最為常見。鱷蜥喜棲息于溪溝的回水塘中,溪溝的水質比較清,溪溝兩側小灌木、藤本、蕨類植物生長繁茂,直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蜻蜓目等各類昆蟲數量眾多。
回水塘中常有較厚的泥沙、落葉、石塊、石縫、綜錯盤結的樹根,岸上土質比較深軟,有些地方有較厚的枯枝落葉層,這些為鱷蜥捕食、繁殖、避敵和冬眠等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鱷蜥生活習性
鱷蜥活動季節在4月中旬~10月上旬,10月中旬仍能見到個別活動的個體。在活動季節,鱷蜥白天一般棲息于回水塘上方的棲枝上(樹枝、藤條或蕨類葉莖),也有躲在水中將頭貼著石壁露出水面的,長時間保持靜伏狀態,受驚擾后常落入水中躲入石縫或洞穴中;夜間則在棲枝上睡覺或躲藏在洞穴中。夜間睡眠時常將頭部靠在棲枝上,閉上眼睛,抱住棲枝,睡得較沉,不易驚醒,故老百姓稱之為“大睡蛇”“木睡魚”等。
冬眠期為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在10月,當氣溫低于17℃的時間增長時,開始減少活動時間,逐漸進入冬眠。飼養的鱷蜥最早在2月即可結束冬眠。在野外鱷蜥主要選擇洞穴、石縫、樹洞、枯枝落葉層等場所越冬。
鱷蜥的營養學
鱷蜥主要以各類昆蟲為食,兼吃蚯蚓、蜘蛛、小型蛙類、魚類。鱷蜥不吃半翅目昆蟲及身上有毛、刺或警戒色的昆蟲(如蜜蜂和色彩鮮艷的鱗翅目幼蟲)。
每年6-9月中旬,是鱷蜥較大量的捕食季節。每日晨昏時,鱷蜥常外出覓食。在出蟄蘇醒時期,有旺盛的食欲,且常出現爭食廝咬的現象。
9月下旬以后,鱷蜥食欲減退。當氣溫在28℃-30℃時,鱷蜥的食欲最高,氣溫在20℃以下,其食欲顯著減低,氣溫在17℃以下,其食欲基本消失。
鱷蜥的繁殖
鱷蜥性成熟年齡一般在3.5-4歲。性成熟鱷蜥個體存在明顯的體色差異,成年雄性頭胸部腹面呈鮮紅色或頭部淺藍色,而雌性為淺黃色或淡紅色。
每年的5月份到8月份,鱷蜥進入了繁殖期。鱷蜥求偶和交配的基本步驟為:
(1)雄蜥求偶炫耀(頭部高頻上下抖動等);
(2)雄蜥咬住雌蜥頸部;
(3)雄蜥用附肢環抱以纏卷雌蜥;
(4)雄蜥纏尾使泄殖腔與雌蜥相對;
(5)交媾;
(6)分離。鱷蜥交配時間為半個小時左右。
雌性鱷蜥對求偶的雄性鱷蜥有選擇性,一般選顏色鮮艷,身體強壯的雄性,而雄性鱷蜥為了與雌性鱷蜥交配往往會互相競爭,相互撕咬,勝利者則與雌性鱷蜥交配。
每年的4-5月,是鱷蜥生寶寶的高峰期。鱷蜥是“狠心的父母”,對幼蜥沒有撫育行為。雄性鱷蜥在與雌性鱷蜥交配之后便離雌性而去。幼蜥從受精卵到發育完全都會呆著母親的肚子里面直到出生。雌性鱷蜥對剛出生的幼蜥也不聞不問。
但成年鱷蜥會允許幼蜥在其范圍內活動,甚至趴在成體鱷蜥身上。
鱷蜥保護現狀
鱷蜥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全國鱷蜥野生數量約1200只,處于極度瀕危狀態。羅坑保護區目前擁有最大的野生鱷蜥種群,同時也是人工繁育種群最多的保護區。據估算,羅坑保護區內野生鱷蜥大概有700只,人工飼養為216只。自從2005年保護區正式運作以來,保護區不斷加強對鱷蜥及其棲息的保護力度,鱷蜥野生種群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保護效果十分明顯。但鱷蜥的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希望社會各界人士支持和關注鱷蜥的保護事業,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杜絕破壞鱷蜥資源的各種違法行為,瀕危鱷蜥重獲新生,才不會是夢想。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